尋根革命年代,回顧知青歲月
烽火魯南,紅色蘭陵。7月10日,實踐團來到蘭陵縣魯南革命歷史紀念館、中國知青館,尋訪軍民情深、黨群同心共創沂蒙人民美好生活的奮斗歷程。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共產黨人信仰如磐,與蘭陵當地人民一同為抵抗外來入侵,探索救國真理前赴后繼、流血犧牲,換來如今的和平盛世。兩軍作戰,物資匱乏,群眾只收高粱、玉米,把秸稈留作戰時屏障,導致無法燒火做飯,照樣挨餓。時任魯南區黨委書記趙镈說,“沒有青紗帳,我們依靠群眾挖交通溝,照樣可以隱蔽自己,打擊敵人。”趙镈犧牲時,群眾自發籌集80斤銅錢,鑄成趙镈銅像鑲嵌在墓前,以志紀念。
毛澤東主席指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實踐團隊員在這片知識青年用青春和夢想丈量過的土地上,追憶知青堅守初心、扎根基層的感人事跡,體會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難險阻,矢志為國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調研基層治理,探索齊魯樣板振興秘訣
7月8日,實踐團來到蘭陵縣代村村委會與黨的二十大代表、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時代楷模”王傳喜進行采訪交流,探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秘訣。王傳喜書記說:“戰爭年代,代村就是沂蒙革命堡壘村,后來因種種原因村里發展較為落后。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代村成為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這一切成就都歸根于我們黨的強大支持。政策創新、資金傾斜、技術幫扶,黨和政府為了代村發展不遺余力。” 1990年,代村負債380多萬,到2022年,代村的集體產值為38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2萬元,實現了“代村蝶變”。黨建引領,黨群同心,合力將代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農的鄉村振興“模范村”。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代村成為了山東鄉村振興“領頭雁”,王傳喜書記已然成為帶領代村黨員干部奮勇前行的“車頭”。代村黨委成員劉聰表示,“王書記一直都是用行動號召我們多做為民的實事好事,有事情我們先干,有困難我們先上,有危險我們來扛,黨員是村民的服務者,不是管理者。”
實踐團隊員深入代村及周邊社區,以鄉村“網格治理”為切入點,面向一線網格長、網格員,采訪社區網格管理、便民惠民政策宣講、基層治理結構等問題。據調研,卞莊街道向陽社區現有居民12000余人,網格員25人,網格治理覆蓋率100%,在疫情防控時期發揮了巨大作用,打通了為民服務,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走進農商文旅產業園,見證鄉村振興碩果
7月9日,實踐團來到代村商城、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沂蒙老街和新天地農業企業園,探尋代村鄉村振興的方法路徑。代村商城管理負責人王德虎表示,“代村商城整合周邊村鎮的商業資源,利用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各店鋪‘批零兼用’,線下銷售和電商推廣并行,集散快、價格低、質量高,為村民提供了30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了周邊勞動力就業,助力村民全面脫貧。”

宣揚沂蒙精神與二十大精神,我們在行動
7月11日,實踐團面向代村及周邊社區青少年進行沂蒙精神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實踐團隊員以青少年熟知的事例切入,深入淺出地講解黨的二十大精神中的鄉村振興戰略內涵,將蘭陵紅色歷史與沂蒙精神解讀相融合,厚植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懷,讓紅色血脈、革命薪火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