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頭村更美了、更富了、精神面貌更好了”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帶著黨中央對老區人民的深情關懷,深入贛州考察調研,這一天也是孫觀發爺爺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天。
來到潭頭村,隊員們拜訪了村民孫觀發,談及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孫爺爺依然難掩心中的激動。他告訴隊員們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家里,仔細察看了廚房、臥室、后院和廁所,問吃的油是不是自己生產的、用的液化氣多少錢、廁所好不好用。“總書記同我們一家和鎮、村干部圍坐在一起拉家常,詢問我家收入怎么樣、兒子兒媳在哪里就業、孩子在哪里上學、孩子在學校吃得好不好,家里還有什么困難和愿望,讓我很感動。”介紹到這里,孫爺爺眼含熱淚。
當隊員們問及潭頭村這些年的變化時,孫觀發爺爺激動地說:“我們潭頭村更美了,我們潭頭村更富了,我們潭頭村精神面貌更好了!”
“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年一個樣,越來越好”
走進潭頭村,隊員們被這里優美宜居的景色吸引了。總覽潭頭,稱之為“桃花源”也不為過——涓涓流水、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潭頭村大力發展文旅產業。“隊員了解到,習近平總書記來了之后,潭頭村村民入股建立了旅游合作社,目前有200多戶村民入股,每股2000元,建立了“孜和院”做食堂生意,去年11月份總收入51萬元,收入可觀。“今年大年初八,合作社進行分紅每股四五百元”,村民告訴隊員們,“我家有四個房間八個床位,生意挺好的,住滿就有四五百元收入。”“梓山潭頭,吃苦兩頭;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進灶頭”是過去潭頭村的真實寫照,基礎設施薄弱,導致這里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后來通過發展富硒蔬菜產業、興辦就業扶貧車間等有效舉措,2017年,潭頭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而今的潭頭村,建設了孜和院、研學場館和昆蟲館,外面還有一個荷花池。“黨中央很關心我們村的發展情況。”孫觀發說道,“這幾年翻天覆地的變化,感覺一年一個樣,越來越好。”
“要把鄉村振興起來,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
“我們村共有32名烈士,習近平總書記囑咐我們要把鄉村振興起來,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在和潭頭村黨支部書記劉連云的交流中,隊員們得知,近年來,潭頭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村里帶頭行動起來,大力發展富硒產業。“科學院的人到我們這里來測,我們這個土里面硒的含量非常高。之前的大米也就兩塊多一斤,現在都要十四五塊了。”孫觀發爺爺自豪地說。此外,他告訴隊員們,現在潭頭村每天采摘富硒蔬菜運往粵港澳大灣區,富硒蔬菜行情好、價格穩,不愁銷路。目前,梓山鎮建成占地1萬余畝的高標準現代富硒農業產業園,從單一的蔬菜種植業發展成田園綜合體。“我們種植了藝術水稻,正在加緊建設水培觀光區等,利用新形式、新業態,大力促進農旅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村民介紹。
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的發展,正是于都縣綜合施策唱響富硒品牌,打造富民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富硒產業及其輻射帶動加工業、現代服務業年產值達15億元,富硒產業呈現出迅猛發展態勢。
“真正做好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病有所醫”
采訪過程中,隊員們發現孫爺爺家中的一面墻上貼滿了獎狀,于是向爺爺詢問了當地的教育情況。“我們潭頭村有兩所小學,一所初中,干部幫忙安排,我孫子孫女都去(于都)縣里上學去了。”當地兒童的基礎教育有了保障。問及醫療保障問題,爺爺說道:“我們村旁邊有個衛生所,小病可以看,鎮里還有衛生院,基礎設施完善。目前國家醫保體系正不斷完善,我去年在衛生院住院,花費六千多元,但最后自己只出了133元,所以我對養老保障待遇這方面很滿意。”脫貧攻堅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善民生永遠在路上。目前潭頭村大多還是以老年人居多,年輕人大多外出工作打拼。對于這些村中的老人,潭頭村也為他們找到了“收入”。孫觀發告訴隊員們:“六七十歲的老人可以選擇在村里蔬菜大棚里上班,一天可以賺80~100元,一個月也有兩千多元收入,在這之前老人家完全沒有收入。”如今的潭頭村,在黨和當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正印證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真正做好百姓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病有所醫。
微風拂過楊柳,一縷陽光灑在潭頭村村口紅色雕塑上,上面的一句話尤其醒目——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正是潭頭村鄉親們一路走來的真實寫照,這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心之所向。”迎著午后微風,隊員們大步向前走著,隊員盧東黎體會頗深,“我們走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走過的路上,未來,我們青年力量也會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