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港老許香菜:一片“小菜葉”,帶動大社會
7月9日,合肥學院赴蕪湖繁昌“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前往繁昌區荻港老許香菜有限責任公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荻港老許香菜”第三代傳人許成華進行了采訪,為助力鄉村振興、傳承和發揚“非遺”文化貢獻綿薄之力。身穿白色中式服,儒雅隨和,精神矍鑠,這便是成員們對許成華的第一印象。夏日的蟬鳴縈繞耳畔,許成華從容地坐下,跨越時間與空間,向成員們暢談荻港老許香菜的歷史與現在。
悠悠歷史,深深情愫
“非遺”是歷史的瑰寶,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們不僅代表了古老的智慧和技藝,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重要紐帶。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顯得尤為重要。
“荻港香菜”是皖南地區特殊腌制的高桿白菜,制作歷史悠久,從許氏一代始祖許天諾發明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代李化楠所著《醒園錄》中亦有記載,2009年被繁昌縣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進入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層層工序,源源動力

在制作老許香菜的過程中,他對原材料的選擇十分嚴格,堅決不使用任何化肥,以保證天然、純粹的口感;為了確保香菜的味道和品質,嚴格把控腌制過程中所使用的三十余種調料,不斷嘗試和調整,以達到最佳的口感和味道;始終堅持對衛生問題的零容忍,從原材料的種植到采摘、從腌制到包裝,每一個環節都嚴格遵循衛生標準,確保每一瓶老許香菜都能讓消費者安心品嘗。
老許香菜以其卓越的品質和獨特的風味,贏得了無數食客的青睞。每一根香菜都在傳遞著許成華對傳統手藝的尊重和對品質的執著。這種堅持,讓老許香菜在荻港的美食文化中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也讓香菜在荻港的美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如今,香菜已經成為了荻港一張閃耀的名片,它不僅僅是美味的象征,更是經濟增收的引擎。香菜的種植、加工、銷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也吸引了眾多創業者加入其中。香菜的獨特口感和營養價值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使得荻港的香菜產業逐漸壯大,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老許香菜從一只小籃子,到現在發展成規模這么大的產業,我感到高興,驕傲地說,這也是我人生當中的一個成績。”許成華自豪地笑道。
荻港老許香菜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對非遺的支持,近些年來政府對非遺文化越來越重視,荻港老許香菜產業的發展也蒸蒸日上。發展“荻港香菜”產業是順民意、得民心的實事好事,是傳承繁昌鄉土文化、高水平建設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的重要內容。
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非遺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出巨大的潛力。這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更是對鄉村經濟的壯大和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采訪進入尾聲,許成華即興清唱了自己創作的民歌:“老牛的尾巴長又長,牽著我們走向豐收和希望,山歌天天唱!”嘹亮悠長,一如他永不后退的進取精神。這不僅僅是他對非遺技藝的熱愛和執著,更是他振興鄉村的堅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