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將紅色歷史傳播的更遠更廣、讓大學生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讓社會群體在重憶紅色崢嶸歲月中主動擔當作為,長安大學“創新賦能,筑夢起航”實踐隊在實踐的第一天赴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探尋南泥灣大生產過程中的攻堅克難革命故事。
五月二十一日,實踐隊員們圍繞“紅色文化創新賦能”主題開展社會實踐,通過線上預約、實地調研、專題訪談、隨機采訪、資料匯總等形式走進南泥灣,加深對大生產過程中革命故事的了解。實踐隊重點采訪了南泥灣鎮武裝部部長,了解了當地的戶籍人口數目、經濟發展狀況、當地村民主要生活來源、當地作物以及每天途徑當地游玩的人數等等。他向實踐隊員們介紹到,南泥灣能夠吸引人,但難以留住人。

圖為實踐隊員對南泥灣鎮武裝部部長進行采訪
實踐隊隨后來到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跟隨館內工作人員回望歷史、并在革命先烈的雕像、VCR錄像前學習大生產中的不驕不躁,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汲取力量、擔當使命。在館內,隊員們不僅了解了共產黨員們“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錢”的奮斗目標、“紡線比賽”中任弼時和周恩來被評為紡線能手,還知道了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種地、養羊喂牛、自辦工廠……經過三年的努力,南泥灣變成了富饒的地方,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贊揚的故事,讓隊員們深刻理解到黨的優良作風和軍紀嚴明;隊員們在大生產畫報前歌唱《南泥灣》,紀念館中的老人們深受感動,一同合唱,濃濃的革命情懷和歷史記憶充斥在紀念館內,從老一輩到年輕一輩的精神傳承讓隊員們深受觸動;隊員們參觀到館內陳設的草鞋、犁地耙等工具一大半是群眾和共產黨員們自己制作,克服各種困難,最終完成把南泥灣變成“陜北好江南”的壯舉,這份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攻堅精神感染著實踐隊員們。

圖為參觀紀念館實踐隊員合照

圖為參觀館內歷史文物遺產圖片
實踐隊探尋了延安南泥灣大生產時期的黨史故事,學習了黨在大生產中的奮斗歷程和艱苦歲月,感受著每一位共產黨員為建設黨、建設延安的急迫心情,這更加堅定了隊員們“學史增信”和“永遠跟黨走”的信念。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長安大學學子將繼續用社會實踐,走出一條生動接地氣的“思政大課堂”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