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重卡效率更高、使用成本更低,其推廣與普及有效緩解了能源與環境上存在的問題,但續航里程較低,由此引發的用電充電問題又阻礙了電動重卡的發展,為解決多個電動重卡換電站扎堆投運這一問題,山東建筑大學管理工程學院“追風掣電”社會實踐團隊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聚焦電動重卡充換電問題提出創新方案,部署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純電動重型卡車充換電網絡體系。

山東建筑大學管理工程學院“追風掣電”社會實踐團隊以解決電動重卡續航里程不足、補電便捷性差和使用成本高三大用戶痛點為出發點,針對電動重卡充換電站總量不夠、覆蓋面不足等問題,結合當下實際,查閱相關資料并深入思考,提出建設運輸效率高、補電便捷、使用成本低、污染輕的配套充換電站的方案設想。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團隊成員積極參與籌備,參加立項會議,分別從市場調研、政策分析、案例研究和實地考察四個方面對電動重卡充換電站選址問題進行研究并做出合理分析。
研究初期,團隊以驗證電動重卡充換電站選址可持續發展必要性為目標,結合各小組調研結果分析當下背景,提出傳統重卡燃油消耗大,污染嚴重,而電動重卡因其特有的新能源結構,可以有效緩解上述問題。對于充換電站合理選址這一核心問題,團隊首先利用實地調研、插值法、權函數法等多種方法,不斷完善充換電站位置初步確定并初步建立網絡設施選址模型,后通過遺傳修正算法進一步優化配送路徑和充換電選址,構建電動重卡充換電站點選址可持續發展模型。隨著算法的不斷優化和研究的深入,團隊將給出充換電需求模式下站點選址可持續發展方案。

項目綜合多方數據和學科知識,不斷挖掘創新點,制定基于電動重卡特點的配送調度計劃,構建考慮客戶需求點分布特征和軟時間窗的充換電站點插址模型;科學運用修正遺傳算法,求解網絡運營成本最小條件下的優選配送路徑和最優選址;挖掘無充換電需求時配送路徑與有充換電需求時充換電站選址間的影響關系,以優化選址方案。最后,希望此次社會實踐成果能為我國環境能源問題提出新思路,為電動重卡行業發展做出可持續發展新方案,為電動重卡運營單位的高效決策提供參考。
指導老師:王琰、徐茜
作者:張怡萌、趙心茹、魏晗冰、李欣欣、張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