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系新春,青年承傳統

注:圖片拍攝于河北保定春節期間
春節,是親朋團聚、闔家歡樂的民俗大節,年味是大年三十晚上大家齊聚一堂,笑容掛在每個人的臉上,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那熱熱鬧鬧的煙花爆竹,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時代的發展,過年的方式與之前過年的表達方式發生了很大的不同,即年俗也變得時異事殊,在之前的時候,大家在過年期間,比較關心重視家人團聚、拜神祭祖、祈神辟邪的禮儀,而在當今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過年時期,人們不再去擠著人群排隊購票,不再放煙花,不再去過傳統習俗,也是選擇了更為現代化的過年方式也不再是張燈結彩的場面。新年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的丟失,逐漸淡忘的傳統習俗,隔代之間的文化意識沖突,無不令人感到痛心和惋惜,但傳統節日是超越時空,既有厚重的歷史傳統積淀,浸透著千百年來民間習俗的傳統文化力量,也承載著鮮活的社會變遷和時代體驗。它折射出的不只是特有的鄉愁情結,還融于每一代中國人民的血與肉,更是一種綿延千年的中華文化傳承。


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輕”系新春小分隊的團員們為找尋弘揚傳統文化,輕院學子一直在行動!
傳統習俗在春節期間的傳承正需要青年學生的力量來改善局面,攻克挑戰,為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春這個機遇期的創新宣傳與繼承發揮作用。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化最集中的表現。
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構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等。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注:春節期間河北省舞龍表演


注:春節期間河北省踩高蹺表演

注:春節期間河北省扭秧歌表演

注:河北省捏唐人文化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我們通過走訪調研來尋找新春美景,發現了大家在集市上購買年貨,對聯等迎新春物品。同時也通過志愿服務來幫助空巢老人貼春聯打掃院子,空閑之際和空巢老人聊聊天捏捏餃子。在走訪之際,經過每家每戶每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因為疫情開放,所有的外出務工人員都趕來回家過年,歡聲笑語充滿整個街道。


注:圖片拍攝于春節期間大家購買年貨

注:春節前團隊成員走進空巢老人家中幫忙貼對聯
通過走訪調研,發現無論是上至80高齡的老人,還是下至10歲的小孩兒,都非常了解并重視春節傳統文化習俗,這無疑是給我們的調研走訪獲取了信息,加上我們的講解關于更多春節傳統文化習俗的多樣性和由來,更是讓許多人更加覺得傳揚中華傳統文化習俗的重要性,也讓大家尤其是青年一輩體察到文化傳承性的重要意義。
隨著新冠疫情“乙類乙管”的政策推出,長期以來的封控管理隨之消失,正逢新春佳節,我們為春節期間傳統文化習俗做出一份調研,希望通過此次調查,了解市民心中對春節習俗和傳統文化的意見和建議。

注:團隊調查問卷結果總結
我們也希望能通過這次活動讓青年一輩了解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獨屬于輕院學子的風采在這次實踐活動中完美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