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到全國到處都有關于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蚌埠市境內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岳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四川興文九絲城也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一個。
禹王廟原有三進,現尚存二進,院內有千年銀杏兩株,大可數圍,拔地而起。西北有瞭望臺,登臨其上,渦、淮波涌,荊、涂翠峰,盡收眼底,西南有啟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婦人遠望,傳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圣泉”“靈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游覽憑吊并留下大量詩文銘刻;蘇軾《濠州七絕?涂山》詩碑刻,今珍藏廟壁;鄧石如“曠覽平城”摩巖題字,仍清晰可見。禹王廟原先規模較小。明正德、萬歷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與擴建。正德九年,擴建了禹王宮,增建了鐘、鼓二樓,氣勢宏偉壯觀,“前后殿宇,煥然而增新,大門、垣墻,翼然而嚴整;鐘、鼓二樓,巍然而雄峙,規模宏遠,視昔不侔焉”(明正德十年《重修禹王廟碑記》)。此時,涂山禹王宮按中、東、西三條軸線,正式形成前后“五進、十殿、九院”,有殿堂40多間。第一進七間,中三間等高為山門。
通過參觀禹王宮,實踐隊員們收獲頗豐。大禹體現了公而忘私、把個人的一切獻身于為人民造福的事業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貴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積極組織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這種執著的精神,堅定的信念是偉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共同戰勝了災難。這個傳說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勇敢、奉獻、堅毅不屈、萬眾一心戰勝困難的民族精神。實踐隊員們也被大禹的精神所感動,表示今后將以大禹精神為指引,揚中國傳統文化,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者:房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