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曠是先秦著名音樂大師,有“樂圣”之稱,他為其故里新泰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在新泰市青云街道北師村,數千年歲月在一座琴坊里沉淀,小街巷里再傳千古絕響。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及當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非遺傳承人唐海霞深刻領悟黨的指示,成立師曠古琴研究院為斫琴技藝的傳承與弘揚提供了現代框架。
叩經問史,朝山謁水,尋找沉淀的力量。
作為第五代斫琴技藝傳承人,唐海霞師傅從小看著叔伯長輩斫琴,看著陳年老木在長輩們的手底下漸漸有了古樸幽美古琴的模樣,心中對斫琴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3年前后,唐海霞師傅開始潛心學習斫琴手藝。第一站來到曲阜市拜師楊景河,仲尼式古琴和師曠式古琴同為傳承久遠的古代琴式,兩種文化的碰撞交融,為唐海霞師傅帶來了新的靈感與思考。從2013年到2015年,唐海霞師傅潛心鉆研,打磨技藝,在斫琴23床之后,研究出了人工制作“斷紋琴”的技藝。疾走無影燈下,一眾傳承人潛心學習,唐海霞師傅創新研究出了用溫控實現斷紋的工藝,許多專業人士不遠千里來到北師村慕名求琴,千古絕響在傳承人的沉淀醞釀中又環繞小城上空。

(圖為師曠古琴研究院斫琴展示)
時代交織,歲月激蕩,乘趁科技之風帆。
傳承手藝簡單,可如何把樂圣師曠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發揚出去,卻是個值得令人思考的問題。在采訪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唐海霞師傅在學習傳承斫琴技藝的同時,打破了過去家族只是制琴賣琴的局限,成立了樂圣師曠琴院,長期提供公益課,向市民們傳授琴技的同時更好的將樂圣師曠的文化傳承下去;更是利用新媒體的快捷傳播,在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平臺等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擴大傳播范圍,增加宣傳吸引,廣泛激起人們的學習和了解的興趣。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在表現為少數個人或少數專業機構的壟斷傳承,不再是從上而下的統領,而是全體用戶參與享受的精神營養。傳承人唐海霞利用新媒體傳承發揚古琴文化,大大增添了非遺文化的多元性與開放性,年輕一代對國潮關注度持續向好,師曠古琴文化傳播正以雅俗兼具的方式刻入人們的印象。

(圖為楊東升導演體驗斫琴)
新媒體拉近了非遺與百姓的距離,流行音樂充斥市場,七弦泠泠再煥生機。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唯有立足于時代大勢,乘時代之風,才能讓非遺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同時,師曠古琴文化在新媒體傳播方面也暴露出數字媒體與非遺傳承融合力度不夠等問題,電子技術之后的“文化生產領域的第三次革命”在師曠古琴文化的傳播上表現出來的宣傳口號與實際作用差距大,數字媒體技術設計膚淺的裝飾性作品掩蓋文化本質底蘊,文化演藝活動中的舞臺效果眼花繚亂的現象要求數字媒體藝術更大程度的更大范圍地挖掘非遺文化藝術中的珍貴資源,使非遺傳播全過程實現“數字化存留”與“活態化”。

(圖為師曠古琴研究院開展公益課活動)
秉傳承之力,乘科技之風。非遺傳承保護既是一道民生考題,也是一項發展議題。釋放文化底蘊,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更好地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將文化的“厚家底”轉化為新媒體發展的“新引擎”,如此在新時代,非遺方能活起來,走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