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表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人們造成的生理損害可以在短時期內恢復,但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卻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尤其是對大學生而言,為避免疫情蔓延到校園,學校面向低年級學生采取線上授課,居家隔離、校園隔離以及調整假期、考試延期等做法,使學生無法正常地參與校園學習,社交活動,享受娛樂生活。而面向畢業年級,新冠疫情也影響畢業生參與校招、校外實習以及考試面試的機會,一些大學生身上逐漸產生恐慌、焦慮、迷茫等情緒。因此,對大學生當前心理健康狀況的探究有利于我們高效開展心理危機干預,促進大學生積極心理的發展。
團隊通過問卷線上調研深入了解疫情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通過相關個人信息及量表,探究疫情背景下個體、人口統計學、心態彈性、家庭、學校防控等多方面因素對學生的心理求助意愿的影響程度。并明確重要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就此對政府、高校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提出可行建議,應對當代大學生在疫情下面臨的心理問題。團隊希望建立適應中國,契合當代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對疫情震蕩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轉變以及穩定發展作出相應貢獻。
通過這次的研究活動,團隊成員進一步認識到了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深刻感悟到心理狀況對人們學習生活的巨大影響。號召大家在面對心理問題時,敢于尋求幫助,積極解決,以更加健康的心理狀態迎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