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坡村簡介
放坡村原名北宋坡,公元1097年,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儋州,從惠州經雷州過徐聞,在角尾漁村稍作逗留后,由放坡村乘船登島。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蘇東坡遇赦北歸返鄉,在角尾登埠,看到這里政通人和、鄉村面貌發生巨變,特別是對古樸漁村人們的熱情好客、采用海中的珊瑚石筑建的屋墻感到驚訝,便寫下《無題》這首詩。村民為了感謝及懷念蘇東坡,村民便將北宋坡更名放坡村。
紅色放坡
放坡村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角尾鄉,放坡村以“紅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紅色領航、綠色發展”結合,走出屬于放坡村自己的“黨建引領+紅色文化+鄉村旅游”的鄉村振興戰略道路,放坡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榮獲:
''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
''廣東十大美麗鄉村''
''湛江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角尾鄉先進基層黨組織''
''鄉村振興優秀村''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榮譽稱號
放坡村利用紅色陣地,創建紅色驛站,激發黨組織的活力,讓黨員找到“家”的感覺,實現黨員志愿服務全覆蓋,促進村民和諧社會穩定,助推農村經濟發展。形成了徐聞縣角尾鄉放坡村黨建工作的獨特經驗和模式。
近年來,徐聞縣放坡村黨支部在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創新實施紅色驛站黨建品牌工程,打造多個服務載體,開展多項便民利民服務。如今,紅色驛站不僅成了角尾鄉鄉村黨建的紅色陣地,也成了服務群眾的一張亮麗名片。
歷史故事
燈樓角,在解放軍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時期是雷州半島南端一個十分重要的渡海啟渡點。其地東南側建有一座炮樓,旁邊立有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啟渡點的紀念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的情景。
1950年3月5日、3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40軍8師352團渡海將士先后從燈樓角分乘木帆船啟航飛渡瓊州海峽,分別在海南島儋縣白馬井和澄邁縣玉苞港登陸成功,創下了“小木船智勝大軍艦”的海戰神話。滿載解放軍戰士的小木船駛向海南島時,全副武裝的敵軍“太平”號旗艦突然闖來攔截。渡海作戰的護航隊即主動迎戰,臨時改裝成的“土炮艇”16只小木船,掩護主力船隊通過,最后“太平號”倉惶調頭逃回?。
文旅放坡
龍游北海千傾珊瑚舒書卷,鳳舞南疆萬年翰墨毓英才,放坡村結合“鄉村旅游”的鄉村振興之路,抓住市場機遇,激活鄉村活力,在鼓勵人才返鄉的政策下,青年帶動鄉村建設、帶動放坡村的旅游業,建立了放坡村的藝術家部落、阿sir咖啡店等民宿產業鏈文化集群。在民俗建設上,放坡村有著屬于自己特色的海洋文化、漁家文化、珊瑚文化、東坡文化、紅色文化。
本村海洋文化包括隨處可見的有關海洋生物的藝術墻,并建立了珊瑚科普館、合水線接吻浪等旅游景區。此外,放坡村注重紅色文化,在"黨建引領"的鄉村振興道路上,結合渡瓊做戰指揮所以及湛江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來宣傳黨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