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基層政府,初識新化特色農耕文化
為學習新化縣特色農耕文化發展道路,了解新化縣改革發展和鄉村振興之路,實踐團隊實地走訪新化農業農村局與鄉村振興局,開展農耕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專題訪談。通過工作人員的介紹,同學們了解到新化縣以“農耕文化+旅游”特色模式助力鄉村振興,不斷發掘當地特色農耕文化,打造特色地理標志。以大學生村官駐村、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耕地治理與定項補助、新型合作社建立等一系列舉措為推動力,重點打造茶旅和文旅相結合的特色發展模式,進一步開發和推廣農耕文化資源,實現農業發展與農耕文化旅游的有機融合。以農耕文化底蘊,開發文旅項目。當前新化縣鄉村振興取得了重大成就,脫貧攻堅事業取得了重大勝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參觀梯田展廳,接觸新化特色農耕文化
實踐團隊完成新化縣政府部門走訪后,第一時間前往喜鵲界梯田,開展實地走訪調研活動。到達喜鵲界梯田后,實踐團隊參觀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紫鵲界梯田展廳,近距離接觸了剁刀、齒耙頭、犁、蓑衣、辦谷桶等多件農耕農具。工作人員向實踐團詳細介紹了古風車、水車等農具的工作原理,讓實踐團對農耕農具的用途和農民的勞動方式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實地感受農耕文化的的魅力與博大精深,貼地氣地去接近它真實的面貌,這有助于實踐團以多元化的角度看待農耕文化,進一步傳承與宣傳農耕文化。徒步梯田之間,探索新化特色農耕文化
紫鵲界梯田實地走訪第二站,實踐團隊實地走訪當地“老種子農耕博物館”并對開設博物館的農戶進行訪談通過與老伯、婆婆的交談,實踐團了解到當地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嚴重、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農耕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面臨嚴峻考驗。訪談結束后,農民老伯為實踐團詳細講解當地的農耕歷史和農耕習慣,并帶領團隊下地實踐。在田地中,老伯向實踐團隊展示了如何耕種和翻田,實踐團成員也在老伯指導下,下田體驗農耕勞作。隨后,婆婆為實踐團隊展示水稻、黃瓜、苦瓜等農作物“老種子”以及黃精等成熟農作物。通過與農戶、種子、土地的“交流”,同學們也認識到空有老輩人員獨守耕地絕不是傳承的法則,有新時代新力量的匯入才能讓農耕文化的傳承不斷有著源頭活水,澆灌整片神州大地。深入基層政府,洞悉紫鵲梯田騰飛之路
紫鵲界梯田實地走訪最后一站,實踐團隊前往紫鵲界村民委員會,同村民委員會工作人員開展面對面交流。通過與村委會總支書記奉曦的交流,同學們了解到當地政府以農耕文化為依托,大力發展文化旅游,通過農耕文化體驗直播、插秧節和稻谷節活動舉辦,結合農耕補貼、合作社運營、導游崗位設置等措施,不斷吸引年輕人回鄉就業創業。奉曦在與同學們的交流中提到:時代車輪不斷向前,農耕文化傳承之鏈也必不可斷,需要一代代青年手捧力接,不斷探索“紫鵲”騰飛新路子。通過這次探索農耕文化之旅,實踐團對新化縣農耕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新化如何探索農旅結合特色脫貧道路和鄉村振興新路子有了更深的體會,更加堅定了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的初心。實踐團將以青年之力,扛農耕文化振興之責,助推農耕文化新繁榮。
中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并長久地根植于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和情感世界,成為我們共同的價值取向。新化縣將中華農耕文化與地理、旅游、物質和非物質文化有機融合之舉措,因地制宜,保持原始風貌,小手續,大改造,探索出了一條農耕文化發展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