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抓牢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赴遼寧省朝陽市“盜火者”暑假實踐團展開調研訪問,著眼鄉村教育,致力研教結合,通過理論宣傳、線下授課等方式躬身實踐。同時,對當地居民進行具體采訪,了解鄉村基層治理與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農村發展的可行性建議。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思想,發揮當代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助力作用,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實踐隊員以一場別開生面的化學課開啟了本次實踐。在實驗開始前,授課隊員先詳細介紹了大連理工大學“盜火者”化學社團和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盜火者”實踐團文理結合,以“理”開展創意化學實驗教學,以“文”為治,挖掘祖國大地基層故事,以所學服務社會,以奉獻引領青春。
實踐團隊員向學生們展示四個基本化學實驗,講解實驗的基本原理,結合課本內容,鼓勵孩子們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發散性推究,真正地把趣味實驗搬進了課堂。在課堂所需要教學內容之外,實踐隊員還通過展示自制的“桑基魚塘”生態模型,向學生們講解綠色化學技術對現代農業生態循環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走進學生課堂,感知教育本質。在實驗過程中,實踐隊員走向講臺,課前花費一周時間共同準備授課內容,形成了8份授課講稿、12套相關練習題、6份精美課程PPT。課堂中不局限于對單門科目的講解,而是將目光放在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生物、地理等各個科目上。實踐隊構建了多元學科的輔導體系,促進學生們各學科齊頭并進,鼓勵孩子們找尋學科學習興趣,擴展學科視野。
除此之外,實踐團隊來到朝陽市建平縣六家子村這一省級貧困村進行實踐活動。通過采訪調研,實踐隊員發現,受傳統觀念影響,絕大多數村民選擇種植業作為主業。根據隊員們的統計計算,村民農業平均收入僅為每年三萬元,生活狀況較為拮據。在政府政策幫扶及村民們自身積極響應下,大部分村民選擇發展養殖業穩定收益。隨著城鄉融合逐步深入,以工補農、工農互促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形成,外出務工為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注入新的活力。在調研間隙中,隊員們注意到相比從前街頭巷尾出現了許多販賣饅頭涼皮等小食的村民,地攤經濟成為農村家庭減少開支獲得收入的一大途徑,入行門檻和投入成本相對較低,這對于廣大的農村居民來說,增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實踐團隊運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知識,利用SPSS和stata軟件對采訪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種植養殖業及外出務工等多種方式共同作為村民收入,多元的來源有效穩定了村民的收入,同時個體經營戶拓寬了收入來源,為家中留守的老人或因種種原因喪失了勞動力的村民提供了一份可以承擔的工作,為家庭收入添一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補齊“三農”短板,成為促進億萬農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邁進全面小康社會和邁向全面現代化的關鍵舉措。如何實現“三農”的全面發展,如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詢喚著時代智慧,淬火著青年擔當。在此次實踐中,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赴遼寧省朝陽市“盜火者”暑假實踐團觸摸鄉村、扎根泥土,從鄉村沃土汲取養料,對于鄉村振興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為鄉村發展點亮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