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往巢湖市汪橋村、廟崗鄉前,為讓實踐團各位成員對汪橋村、廟崗鄉的紅色文化有更好的了解,指導老師在路上為實踐團大致講解了汪橋村、廟崗鄉的紅色歷史文化背景。路途上實踐團成員認真聽取講解后了解到汪橋村作為抗戰時期敵后巢縣縣委機關臨時駐地,助推巢北救亡工作風起云涌,群眾性的抗敵組織和地方抗日武裝迅速發展;同時還了解到作為蕪湖學生運動的領袖人物李慰農烈士推動了愛國運動的發展,為了革命事業在青島英勇就義。
團隊抵達后,實踐團成員先在汪橋村內進行參觀,鎮上風景秀麗,通過對村民生活環境的體驗,實踐團成員都感受到村上濃厚的文化底蘊。隨后實踐團在汪橋村史館進行參觀。展館通過圖片、歷史文獻和舊物件展示了傳承至今的柘皋紅色文化和革命故事,指導老師為實踐團成員講解發生在汪橋村的抗戰人物、抗戰事跡,生動的描述讓實踐團成員仿佛回到了那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時期。墻上醒目的文字描述了先烈們的足跡,他們用血肉之軀挑起了民族希望的擔子,他們不畏艱險在狂風暴雨中堅毅地攀向勝利的高峰。指導老師還根據展館內所展示的井岡山精神聯系其他故事,為同學們詳細講述了井岡山精神的內在含義,并呼吁同學們將其發揚傳承下去。隨后通過對村民的調研,實踐團了解到紅色文化對鄉村文化發展的影響,汪橋村把紅色歷史文化和地方鄉土文化進行結合,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激發了群眾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群眾對紅色革命文化的了解。

圖為實踐團隊在參觀汪橋村史館,了解巢北抗戰史。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馮競聲 攝
之后,實踐團隊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到達了李慰農紀念館,了解李慰農烈士的生平事跡,李慰農故居隱藏于鄉村的重重房屋中,故居前是李慰農烈士的漢白玉雕像,雕像前是綿延疊山,依山傍水,每日都能看到祖國的盛世太平。在等待開館的過程中實踐團成員還與村中的老人進行交談,了解紀念館周圍區域的修繕情況和李慰農的生平事跡。通過交談實踐團還了解到槎山下的一片千畝桃園,那里的油桃被注冊為“慰農牌”,群眾用這種方式紀念心目中的英雄—李慰農。隨后,同學們在李慰農豐碑臺前對烈士石像鞠躬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時,通過豐碑臺周圍所篆刻的文字,對李慰農烈士的生平有了大體了解。最后,在管理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進入紀念館內,通過圖片、文字的展覽來了解李慰農烈士的英雄事跡。指導老師就一幅幅圖片用生動的語言為同學們講述英雄的故事同時也同管理人員協商,讓實踐團成員有了近距離接觸珍貴書籍資料的機會。經過實踐團調研了解到李慰農紀念館地區較偏遠,交通不太發達,且村落中常駐村民較多為中老年群體。實踐團成員記錄展館內珍貴的歷史資料,后期再結合網絡信息渠道將對李慰農紀念館的信息進行整合,為紅色文化的傳播奠定良好的基礎。

圖為實踐隊在參觀李慰農故居,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馮競聲 攝
實踐團在汪橋村、廟崗鄉的調研中,通過觀察調研環境和與當地村民的交流感受到濃濃的文化底蘊,在充實的調研活動中實踐團了解了戰爭的殘酷,學習到革命先烈的英勇奮斗,頑強抗爭的革命精神。最后實踐調研完已是黃昏,實踐團隊成員在汪橋村史館進行合影留念。

圖為實踐團隊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馮競聲 攝
實踐團隊調研后明白,紅色革命文化不應當只是刻在墻壁上冰冷的文字, 應當傳承和弘揚,新一代青年要肩負起自己的時代使命,繼承并發揚革命的偉大精神,此次調研活動,不僅加強團隊成員對革命文化的認識,還提高團隊成員對革命文化傳播的重視,弘揚紅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