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營業務是生豬養殖與銷售。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和積累,牧原已形成集科研、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繁育、商品豬飼養等多個環節于一體的完整生豬產業鏈,生豬規模化養殖居全國首位。
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主動融入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積極探索精準扶貧的有效實踐,創新實施資產收益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電商消費扶貧等模式,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去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同時,企業為當地增加就業崗位3800余個,創造利稅一億多元,實現農民增收2.3億元,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助力灌南縣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企業相關管理人員的介紹下,調研團成員對牧原牧業的智能化運作情況形成了初步的了解。企業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牧原牧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從育種、營養、疫病防控,到養殖場設計、糞污處理、循環利用等,形成了一整套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實現了工業化生產。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牧原牧業通過“數字化”賦能,引領行業轉型升級,向智能化養豬邁進,徹底顛覆了人們對養豬行業“臟、亂、差”、沒有技術含量、門檻很低的認知。
隨后,在企業員工的帶領下,調研團成員參觀了位于灌南縣的牧原牧業現代化養殖基地。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實地了解企業智能化飼喂系統和云服務平臺等信息智能化系統,親身感受到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現代信息技術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深刻變化,感受到了傳統養殖業在現代科技的助力下正在展現出全新的面貌。
在新安鎮牧原牧業灌南公司總部,調研團隊參觀了生豬產業一體化信息云平臺。這一平臺通過畜牧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對豬舍采集信息的存儲、分析、管理。平臺可提供閾值設置、智能分析、檢索、報警功能;提供權限管理功能和驅動養殖舍控制系統,實現整個場區的飼喂、環控、巡檢、原糧滅菌、水務、清潔生產和電力系統等數據的互聯互通,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畜牧業數字化管理中心。
企業負責人告訴調研團成員,目前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把養殖場智能設備采集到的所有數據上傳到養殖云平臺,利用平臺的智能獸醫功能可以科學分析豬群、單豬生長、疫病狀況,指導科學決策,在疫病發生的早期遏制疫病的發展和傳播。當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還可以將信息或者圖片傳輸給專家,實現遠程答疑解難。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粗放管理模式,引入了具有技術含量的先進養殖系統。另一方面,在生豬的養殖過程中,品種差異、環境條件、飼料品質、疫病等都會對生豬健康和最終的豬肉品質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環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占20%—30%。而影響環境的因素主要有:空氣溫濕度、氣體濃度、光照強度和噪聲等。
為此,牧原牧業創建了無人環境管控平臺,實現遠程查看豬舍狀態,遠程控制豬舍設備,配置參數等功能,實現自動調節控制,對環境參數異常及時報警,極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減少了疫病風險和生產損失。成果應用后,育肥豬平均每頭達到115公斤,頭均藥費降低41.79元,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提高了1.2頭。
在與項目管理人員的交流中,調研團成員了解到,牧原牧業還自主研發了10多種智能裝備,包括巡檢機器人、板下清糞機器人、自動刷圈機等,均已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這些智能裝備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豬場的生產效率,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養殖的智能化,提高了人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減少飼料浪費。企業負責人向調研組介紹,自從采用數字化智能養豬系統后,智能化豬舍能根據豬舍內的溫度,自動調節熱交換風機的開啟功率、定頻風機的開啟數量、滑窗開度,使得以最小的用電額度達到豬舍內溫度恒定。無人過磅、刷圈機器人等大大提高了人工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10萬頭商品豬全線廠,可以減少人員40人左右。技術應用后勞動效率提高了35%,1名飼養員年飼養商品豬出欄達10000頭,達到了行業平均數的2倍。
本次實地走訪調研活動在團隊成員與牧原牧業管理人員的交流中圓滿結束。
本次實地走訪中,調研團隊立足科技應用起步較晚、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探尋其發展過程中數字經濟的重要推動作用。牧原牧業依托信息化建設,破解了制約生豬產業發展的難題,推動了傳統養豬業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智能裝備的應用促進了生豬養殖技術的進步,推動中國生豬養殖技術向生態友好轉變,為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體現出數字技術在傳統養殖行業的開創性特征和關鍵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