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潭大學商學院赴瀏陽市小河鄉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詹秋明師傅家中進行采訪。讓我們一起了解詹師傅的故事,走進小河鄉畫室的扶貧致富之路。
放下鋤頭當畫師,提起畫筆奔小康
“以前種田是靠天吃飯,不確定性太大咯,現在在畫室不用吹風淋雨,收入也很穩定嘞。”談及畫師的工作詹秋明向調研團隊自豪地介紹著。
調研團隊了解到,詹秋明家原本住在山上,生活與交通都有諸多不便。2016年響應新農村建設,一家人搬下了山。家中的四畝田地無法養活,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他便只能在家附近打起零工。
2017年,小河鄉開始探索文旅融合發展助力扶貧的新模式,在村里開起了鄉村畫室,邀請外地的繪畫老師進村,免費教村民們繪畫技藝。看著村民們紛紛提起畫筆學習,詹秋明也被吸引,參與其中。
“畫畫是個輕松活,沒有工廠那么辛苦,但是我提起這畫筆卻感覺比鋤頭還重。”詹師傅回憶起初學繪畫時的光景。線條、光影、輕重、層次,都讓詹師傅犯愁。“大山里的人家有韌性,我一邊打零工,用空閑時間學作畫,頭幾年也堅持了下來。”詹秋明笑著向隊員介紹著,眼里滿是驕傲的光。就是這樣打工養畫的積累沉淀,方能有如今作畫養家的美好小康。
在繪畫中求索,在生活中修煉
“我一開始也迷茫,學習繪畫的頭四年都是在臨摹,好多和我同期學習的村民都沒有堅持下來。”詹秋明向調研團隊講述著學習繪畫的心路歷程。上課聽講,下課實踐,通過網絡學習名家繪畫技藝,在堅持不懈地一點一滴的積累中,逐漸不再臨摹,開始自創畫作。
詹秋明笑著談到:“這小河鄉的山山水水啊,都是我的靈感,身處在這樣的美景里,怎么能不把畫作美呢?”在創作美的過程中,既離不開發現美的眼光,更離不開美的熏陶。正是沉淀之后的詹秋明才能把小河鄉之美呈現在一張張畫紙之上,才能把小河鄉之美送出小河鄉,來到大眾的眼前。
“大家都覺得是個畫家,但是我自己清楚我只是個愛好畫畫的普通人。”詹秋明向調研團隊解釋到:“我們做了半輩子的農民,想要轉身馬上變成畫家是不可能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沒有情懷、沒有愛好的人是堅持不下來的。”
經過與詹秋明師傅的一番訪談,隊員們感概頗多:“鄉村畫室產業的發展不僅推動著當地經濟發展,也在助力著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到了扶貧又扶智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