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最初的原料就是面粉,是能吃的非遺文化。”王之勇老師說到,“南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那時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就捏制風格來說,各地都大不相同,黃河流域古樸、粗獷、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
參觀完面塑老師的工作室后,實踐團成員在王之勇老師的指導下制作了一朵面塑玫瑰。“先將準備好的面塑面團取一小部分揉成橢圓形,按壓在準備好的棍子上,在將剩下的面團由小到大的長圓臺,等距離的剪成15個小段并揉成圓形。”王之勇老師耐心的指導著,“再由小到大將15個面團趕車圓片邊薄里厚的貼在花心的桿上一層三片,前三成花瓣高度逐漸升高,適當外翻成開花的效果,第四五層與第三層登高并外翻花瓣......”


(實踐團成員與王之勇老師的合影 譚鴻/攝)
一團一世界,循環往復的手勢是像王之勇老師一樣的非遺文化人的一生。人們通過充滿想象的轉化,將普通的面團變成了不同形狀,把面團賦予了新的生命,在不同時刻表達著對生活的追求與熱愛。來自古老東方的面塑藝術,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是延續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結晶要弘揚其內在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