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延續紅色血脈,8月2日,團隊成員前往新蔡縣辛亥革命烈士紀念祠。該紀念祠是老同盟會員為在辛亥革命中壯烈犧牲的烈士建立的一座帶有月臺的五間古式瓦房,原為辛亥革命同盟會犧牲的會員閆子周和劉粹軒二烈士而建,該祠創建一波三折。北伐大革命后,經鄉賢、同盟會新蔡支部長任芝銘,蔡之含,張三甫,馬子召等具文電呈南京政府為閻、劉二烈士立祠紀念,該祠于1943年落成。門前有一副楹聯,上聯是:崇功報德告慰忠魂幸為余生償宿愿;下聯為:救亡圖存責在雙肩未敢后死易初心。團隊成員對此深切感受到了革命英烈的奮斗精神和優良作風,從心底里激發出對英烈們追求理想不惜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的敬佩之情。革命烈士們的紅色精神,永不會消失,革命故事在人們心中永存,紅色精神也將繼續傳承下去。
同日小組成員參觀了當地的革命烈士故居,該烈士正是參與建立烈士祠的任芝銘。任老是清末舉人,近代民主革命家,被尊稱為“百歲革命老人”。他在自己的故地 宣傳新文化,創辦新教育讓人民去學習去追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這一處小小地方是掩護中共新蔡地下黨的重要處所,故居的東閣樓二樓,是我黨秘密聚會地點之一。該故居建于1935年,任芝銘的子女曾在此生活過。一副寫有“自居陋巷憂天下,名動京師感眾芳”的對聯格外醒目,仿佛述說著老人一生的光輝歷程。任老用他的一生踐行對黨忠誠的誓言。
在這次社會實踐中,團隊成員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看到了老一輩革命家面對困難勇往直前敢于擔當奉獻的精神,進一步促進了團隊成員的黨史學習。通過這次實踐,團隊成員都深刻認識到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也都更深刻地理解革命前輩的紅色精神。團隊成員們將牢記歷史強化愛國,傳承好紅色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