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調研主要以了解黃山松的生長環境及其值得當代青年們學習的精神為主,同時倡導大家學習和傳承黃山松精神,自強不息、頑強拼搏。走進黃山,孫文博先前往了慈光閣進行游覽,首先印入眼簾的就是那一大片綠色的黃山松,四季常青,隨后登上黃山第二高峰——光明頂,由光明頂往下看,隨著山峰的連綿起伏伴隨著一片一片的松林波瀾起伏,像滾滾的波濤,真可謂松的“海洋”。緊著志愿者孫文博來到了黃山玉屏樓右側,用鏡頭記錄下矗立在玉屏樓一旁,在文殊洞之上被稱作黃山十六大奇松之一的“迎客松”的風采。“迎客松”高約八米,它的松針極細,密密麻麻地排列著。迎客松的枝葉多數長在右邊,向前伸出,那樣子就像在向來自國內外的賓客招手歡迎。
在一個陡峭的山崖上,有一顆生命力極強的松樹,它生長在石頭里,與惡劣的環境進行抗爭,志愿者孫文博表示:“我通過網上查閱資料得知它的名字叫做破巖松,可直到我親臨現場,才真正感受到 ‘扎根峭壁遒枝蒼,淡漠良材幽谷藏。雨打炎欺神抖擻,風撕雪壓氣昂揚’,它的生長環境很好的詮釋了什么是黃山松精神,它的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意志值得每一個人去學習”。黃山松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期的體現,展現了安徽人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 大力弘揚“黃山松精神”,有利于展現安徽省的精神文化多樣性,更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大學生應該做好精神文化的傳承。
笑迎逆境愈堅勁,興弄聲濤奏樂章。效仿松貞情不老,傳承世代永強邦。此次調研活動,對于了解黃山松精神以及對安徽傳統精神如何在新時代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志愿者了解到黃山松精神的精神內涵,表示自己將在明年繼續參加此類有意義的活動,立志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黃山松精神,呼吁更多人參與到弘揚家鄉優秀精神文明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