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漢白玉紀念碑樹立于1992年9月,目的是為了迎接郭沫若誕辰一百周年(當年11月16日),由大寨村支部樹立。這塊紀念碑上刻著“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紀念碑四周還裝上了鐵柵欄。郭沫若有多首詩歌出現了“大寨”一詞,最早出現在1965年春節前夕所作《題傅抱石〈延安畫卷〉八首》“其七”,全詩內容是,“傳統作風雪里梅,大寨精神從此來。已見黃河清澈底,要教宇宙共春回。”此后,郭沫若一直渴望能親自去大寨看一看,走一走,終于在1965年12月來到大寨。郭沫若在參觀學習時,揮毫寫下了《頌大寨》和《參觀大寨展覽館有感》 ,同時刊發在當年12月7日的《人民日報》上。尤其是他寫的“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這兩句,更富有哲理性與辯證法思想, “大寨學全國”提醒得很必要,很及時。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與世長辭,生前囑咐“將骨灰撒在大寨”。從此,虎頭山上聳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紀念碑" 。5年之后,陳永貴在北京病逝,也作出魂歸故里的后事安排。于是,虎頭山上出現了一道奇特的景觀:文壇泰斗的紀念碑與農業勞模的墓碑并峙相映。
在郭沫若看來,大寨精神就是延安精神的傳承,作為當代青少年,我們要向偉人看齊,傳承和發揚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大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