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地處中原腹地,歷史傳承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近代的鄭州,更是波濤洶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二七大罷工發源于此。團員們為深入了解工人階級的奮斗史,大家都興致勃勃地開展了鄭州二七工人大罷工歷史的學習。在上個世紀20年代,北京到武漢的鐵路全線開通,因為這條鐵路經過鄭州,也使得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但那時候的中國,正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時代,在鐵路上辛勤勞作的工人們也都處于水深火熱之中。1921年1月,鄭州鐵路職工學校創立,向“工人夜校”的工人們傳授文化知識,啟發工人覺悟,并且倡導工人們要團結起來,于是“工人夜校”就成為了聯系和團結工人的營地,于同年9月鄭州鐵路工人俱樂部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京漢鐵路的16個分工會逐漸的組織建立起來,并且決定于1923年2月1日在鄭州普樂圓(今二七紀念堂)舉行京漢鐵路總工會的落成大會,但于2月1日清晨,各地代表一千多人在前往會場的路上,突然被反動軍警阻攔了兩個多小時,最后代表反抗軍警阻攔,沖進會場,在鄭州分工會委員高斌的宣布下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此舉激怒了反動軍警,圍堵會場、破壞大會、毆打工人,使鄭州陷入白色恐怖事件之中。
林祥謙是福建閩侯人,“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之一,為了反抗軍閥對總工會的破壞,1923年2月4號上午10點,林祥謙下達了罷工令。世世代代當牛作馬的江岸鐵路工人,在林祥謙的指揮下,拉響汽笛,高擎鐵棍,涌出各廠站,猶如鐵流直瀉,勢不可擋。一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大罷工,從江岸開始,沿著全長2400多華里的京漢鐵路向北迅速蔓延,在不到3小時內,實現了全路總罷工。
2月7日,罷工進入生死搏斗的緊要關頭。反動軍閥在各站點對手無寸鐵的工人進行大屠殺,工人領袖林祥謙等52位同事壯烈犧牲,林祥謙被捕后大義凜然,高呼著“我頭可斷,工決不可上”,威武不屈,當晚慘遭殺害,時年31歲。
也正因此,鄭州這座城市,承載了厚重的歷史記憶。這里,是中國鐵路交通的樞紐,也是中國思想交鋒的前哨。為紀念這場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鄭州修建了二七紀念塔紀念館,坐落在鄭州市中心的二七廣場,館內陳列的實物、圖片、文字等資料,還原了歷史,展現了京漢鐵路工人爆發出的工人階級團結奮斗、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
從“沒到過二七塔,就等于沒去過鄭州”,到見證現代化商業圈的興盛,鄭州二七紀念塔,牢守城市發展的中心,延續著一座城市的標志與靈魂,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之塔。
接著來到五一公園,團員們發現公園入眼處的一條文化長廊十分顯眼。一幅幅紅色宣傳畫頁掛滿整個長廊,古色古香,似乎把團員們也帶回了那個久遠的年代。

1886年5⽉1⽇,芝加哥的20多萬⼯⼈為爭取實⾏⼋⼩時⼯作制⽽舉⾏⼤罷⼯,經過艱苦的流⾎⽃爭,終于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運動,1889年7⽉14⽇,由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召集的社會主義者代表⼤會,在法國巴黎隆重開幕。與會代表⼀致同意:把5⽉1⽇定為國際⽆產階級的共同節⽇。這⼀決議得到世界各國⼯⼈的積極響應。

中國⼈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1918年。1920年5⽉1⽇,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群眾⾛上街頭舉⾏了聲勢浩⼤的游⾏、集會。它猶如“黑暗里突然透出的一線紅”,啟發了工人階級的覺悟,推進了中國工人運動和其他革命運動的發展。新中國成⽴后,我國于1949年12⽉將“五⼀”定為法定的勞動節。
勞動者通過斗爭,以頑強、英勇不屈的奮斗精神,爭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是人類文明民主的歷史性進步,也是五一勞動節的精髓所在。團隊成員在了解了五一勞動節由來的歷史后,深受觸動,將會艱苦奮斗,開拓奉獻,做民族精神的傳承者、時代進步的永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