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紅色革命精神 在參觀考察中接受精神洗禮

(指導老師張曉賓向實踐隊員講解南泥灣精神 賈倬悅 攝)

(在侯秀珍家風館侯秀珍老人向隊員講解老镢頭的故事 賈倬悅 攝)
走進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延安炮兵學校舊址以及侯秀珍家風館,實踐隊員們跟隨講解員以及侯秀珍老人逐一學習了南泥灣精神的形成過程及內涵,聆聽了三五九旅在大生產運動中開荒建設南泥灣的故事。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坐落于南泥灣紅色文化小鎮核心區域,進入紀念館我們首先看到了毛主席題寫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八個大字,隨后實踐了大生產歷史和經過,紀念館主要分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生產自救,共渡難關;屯田軍墾,保障供給;工商并進,全面發展;勞動光榮,精神永存五個部分。延安炮兵學校是在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的基礎上創辦的,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炮兵學校,被譽為“人民炮兵的搖籃”,為國家炮兵部隊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侯秀珍家風館,侯秀珍老人向實踐隊介紹了包括自己公公劉寶齋在內的三五九旅全體同志在南泥灣開荒的事跡,重點介紹了“兩把镢頭”的故事,號召廣大青年“扛好新時代的镢頭”,傳承并弘揚南泥灣精神。聽過講解,同學們對“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隊員們深刻體會到當年開發南泥灣的艱難和艱苦的生產自救行動,革命前輩們把昔日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到處是莊家,遍地是牛羊”的“陜北的好江南”是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作風做保障,處在新時代,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作為當地青年更應繼續弘揚和傳承南泥灣精神,勇于戰勝一個個困難,讓青春綻放在絢麗光彩。
走訪當地村鎮 在交流訪談中見證鄉村振興發展

(鎮黨委委員宋博與實踐隊就當地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問題座談 賈倬悅 攝)

(南泥灣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利向實踐隊介紹南泥灣村村史 賈倬悅 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的總要求。29日上午實踐隊分別來到南泥灣鎮人民政府、南泥灣村政府以及馬坊村開展調研。調研過程中,鎮黨委委員宋博向我們介紹了南泥灣鎮的總體情況,就弘揚南泥灣精神建設發展好南泥灣、深刻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抓好鄉村振興向實踐隊做了詳細的說明。在南泥灣鎮政府工作人員郝海峰的帶領下,實踐隊走進南泥灣鎮馬坊村。馬坊村曾為貧困村,現為當地的數字示范村以及鄉村振興模范村。華潤旗下米蘭花大酒店總經理倪自由告訴我們,華潤集團對馬坊村進行了院落改造和產業幫扶項目。2017年該村貧困戶還有40多戶,2020年該村全面脫貧,2021年開始投入發展鄉村振興產業。院落改造后,每家都有獨立的院子、衛生間、化糞池。在酒店運營方面,華潤集團盡全力讓利給當地村民,讓村民可以實現種地、工作兩不誤,較大程度的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以及幸福指數。新時代的南泥灣村,黨員和村民共同拼搏,聚焦村莊特色農產品,積極引入適宜當地土質種植的農副產品種植技術,探索經濟發展新路徑。南泥灣村“兩委”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聯絡打通新型農產品銷售渠道,幫助村民們逐漸鼓起了錢袋子,過上了好日子。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載入歷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歷久彌新,如今的南泥灣村積極推進經濟發展,依靠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新時代的南泥灣村,南泥灣精神繼續化作村民們勤勞奮進的動力源泉,激勵著大家努力將南泥灣村建設成美麗富饒的幸福村!
調研過程中,實踐隊就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參與南泥灣鎮的產業發展、鄉村文明建設、國家政策宣傳等與宋博委員進行深入的交流。實踐隊對當地傳承南泥灣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隊員表示,歷史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我們當倍加珍惜,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將做好創新與傳承,讓紅色精神永不變色,代代相傳。
合作共建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助力鄉村振興

(實踐隊體驗南泥灣勞動體驗基地 王基 攝)

(實踐隊指導老師張曉賓與南泥灣革命舊址管理處左鐵主任共建儀式留念 賈倬悅 攝)
在走訪調研過程中,實踐隊充分挖掘當地產業發展、文化繁榮和生態建設的現狀,與當地政府宣傳部門達成初步合作共識,參與到南泥灣鎮鄉村文化宣傳、農特產品包裝和網上農產品銷售等環節。在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實踐隊代表學校與延安南泥灣革命舊址管理處共建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并于管理處左鐵主任、白烴副主任等就加強紅色革命文化宣傳教育、紅色文化研究、在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并達成共識。“如今的南泥灣,陜北的好江南”歌詞中唱出的正是如今的南泥灣。在南泥灣鎮調研中,實踐隊感受到了當地農民的樸實和熱情、看到了當年大生產運動中所使用的生產工具,還有紀念館里的一幅幅珍貴歷史照片,它們都在向我們訴說著那段難忘的歷史和珍貴的南泥灣精神。侯秀珍老人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要“扛起新時代的镢頭”,作為當代青年更應勇做新時代“南泥灣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承者,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自覺把個人前途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青春力量,做新時代有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