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日照7月12日電(通訊員 趙一帆)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的農民數量增加,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根據《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方案》與《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的文件精神,2022年7月8日,“譯心守望·情暖童心”實踐隊結合山東省諸城市林家村鎮留守兒童成長情況及實際需求,秉持著實效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采取問卷調查、家庭走訪與心理游戲等多種形式助力推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進留守兒童心理素質的自我完善與發展,促進其全面健康成長。
實踐前期,實踐隊員制成了三種類型的調查問卷,并且通過走訪與發放問卷的形式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進行了初步了解。“孩子在家很懂事,就是不太喜歡跟別人交流。”留守兒童的家庭成員主要是年長的老人,他們大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表示憂慮。與普通家庭的孩子們相比,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心,精神負擔與壓力在無形中增加,這顯然不利于孩子們的心理成長。
經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為缺乏自信。由于缺少常規的親情激勵,他們對自己的價值觀念缺乏正確的認知,無法從更加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總覺得自己存在許多不足。其次,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督和教育,留守兒童極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盲目嘗試一些違法違紀行為,甚至出現反叛傾向。當這些行為不為老師與同學們所接受時,他們的不安全感會持續增強。
實踐隊員分析了問卷數據,秉持著整合性和互補性相統一的原則進行了心理游戲的設計。情感互動、團隊合作與個人輔導是實踐隊員的聚焦點。游戲設置注重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加強與家長老師的聯系,旨在形成以留守兒童為中心的關愛網絡,使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此外,對于學習心態不好、道德發展失范的個例兒童,實踐隊員因材施教,制定了特別的心理矯治方案,力圖做到有的放矢。
在心理游戲的具體實踐過程中,“追尾巴”、“情有千千結”等游戲活動進展順利。這些游戲提高了孩子們的團隊合作意識,使他們感受到了友情的溫暖與快樂。但在“親情電話”游戲活動中,孩子們的表現明顯有些稚嫩。面對自己許久未見的父母,坦率表達內心的感情卻是一大難題。實踐隊員根據這一情況,靈活調整了游戲設置。他們將孩子們分組,讓其首先與伙伴分享自己與父母的美好記憶。有相同經歷的孩子在訴說過程中極易達到共情,這使他們在“親情電話”游戲活動中的情感表達更為順暢。
父母對子女的職責和義務往往表現于兩點,一是提供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二是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引導。留守兒童的父母明顯無法同時做到這兩點。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在留守兒童心理成長方面的教育與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實踐隊員主動聯系了林家村鎮小學老師,目的在于共同為孩子們設計折紙等類型的興趣游戲。這種類型的游戲有利于培養孩子們的才藝特長,從而有效抵制不良活動對留守兒童的引誘與腐蝕,也有利于養成孩子們良好的道德品質。
通過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活動,實踐隊員們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活動組織能力,還對“社會留守兒童”這個大命題有了更加深刻而清晰的認知。當代青年要多加關注留守兒童的情緒變化,充分了解他們的身體、心理與學習狀況,及時疏導他們各方面遇到的問題,讓孩子們切實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愛,減少他們的無助感與孤獨感,為社會大命題的解決貢獻一份大學生的青春力量。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長期工程。必須加強家庭、學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系與支持,才能為留守兒童營造出溫馨健康的生活環境,指引孩子們的生命航程,使他們真正成為身心健康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