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學子三下鄉——走進“天下第一村”
2022年7月11日,青島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齊魯地區黃河非遺外宣調研實踐服務團來到了素有“千年古商埠、天下第一村”之稱的淄博周村古商城,在這里,充分領略自然風光的秀麗與人文風光的魅力,體會城市文化特色與韻味。周村古商城被譽為“旱碼頭”“金周村”“天下第一村”“絲綢之鄉”等,是《闖關東》《大染坊》《活著》《旱碼頭》等著名影視劇的主要拍攝基地。在《探索·發現》中的《周村尋古》,以情景再現的方式再現了周村古商城發展歷程。建于永樂年間、南起絲市街、銀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門,長約兩華里的它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見證了數不清的人文故事,仍保持著古樸的明清原貌和歷史本色。現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中國古建筑保護委員會的專家譽為“中國活著的古商業建筑博物館群”,具有極高的旅游觀光價值。
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團隊隊員一覽千佛寺廟群、絲市街、銀子市等主要景點,看到“謙祥益”商號門口的牌子,便體會到其“篤信”“謙和”的經商之道;走近“順興成”絲綢坊,便能體會到其對產品品質的要求與標準;走進瑞蚨祥,了解“東方商人”孟雒川的傳奇故事。在過程中,團隊隊員邊走邊聽,聽取了商人們的經商理念、致富之道,經商如做人,隊員們也在其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道理。一些商人們會故意把門口的牌子做的小一些,不易引起注意,不易顯露財產,展現著他們財不外露的觀念。除此之外,更有他們貫徹的誠信、篤信的經商品質,“和氣生財”的理念,符合其各自家風的經營方式等,這一切都讓隊員們收益甚多。
提到周村,來到周村古商城,大家都要一飽口福,嘗嘗這遠近聞名的“周村燒餅”了。“玉手搓開面一團,圓如明月薄如箋,快心酥透神仙骨,萬里天香龍吐涎。” 周村燒餅以小麥粉、白砂糖、芝麻為原料,以傳統手工藝制作而成,外形圓而色黃,正面貼滿芝麻仁,背面酥孔羅列,薄似楊葉,拿起一疊,有唰唰之響聲,如風中之白楊。吃起來,入口一嚼即碎,香滿口腹,酥脆異常,且久嚼不膩,若失手落地,則會皆成碎片。周村燒餅之所以口感香甜,主要是因為那餅上小小的芝麻,使周村燒餅有不同于其他燒餅的獨特香甜口味;其次,周村燒餅的獨特還體現在其厚度如紙片之薄,嚼起來又十分酥脆,造就了其獨特口感。為了進一步走進周村燒餅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服務團成員還親身體驗了如何制作周村燒餅。團隊成員跟隨著“師傅”的指導,用水輕沾揉好的面餅,慢慢將其展開,再糊上一層芝麻,最后進行“貼餅”“烘烤”。在這個過程中,團隊隊員感受到了周村燒餅制作工藝的精妙之處,感受到了制作的樂趣,對周村燒餅更加喜愛。
隨后,團隊成員對古商城內的工作人員與游客進行了采訪,詢問他們對周村燒餅這項非遺的了解程度,如何知道這項非遺的,對其進一步發展有如何的建議等問題。工作人員表示,通過親身體驗周村燒餅的制作流程,通過將自己親手做好的燒餅帶回去給親戚朋友品嘗等方式,可以加深游客對這項非遺的印象,同時,讓其周圍的人都愛上周村燒餅,從而進一步擴大周村燒餅的影響力,提高其知名度。游客們表示,通過這種方式,能在制作燒餅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與成就感,加深了對這項非遺的好感,有將其推薦給周圍人的意愿。
王安憶曾經說:太陽的光,是由無數細碎集合而成的壯觀。作為億萬青年中的一員,在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體會到其美妙之處后,有責任將其進一步促進其傳播與發展。以“舌尖上的非遺”周村燒餅為例,可以開展“周村燒餅進校園”等活動,為同學們講解周村燒餅的發展歷程,制作過程等,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接觸到、了解到、進而喜愛上這項非遺,從而進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意義,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真正擁有屬于我們這一代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