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蔡子拙 攝影 楊夢宇 王梓軒)中央和國家文物局多次下達指示,明確表示要讓大遺址保護與地方建設充分結合起來。凌家灘遺址作為重要的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對地方于鄉村振興具有極高的價值作用。為進一步貫徹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探究鄉村依托文化遺址發展的新路徑,切實調查含山縣發展現狀,7月4日,安徽大學歷史學院鄉土凌家灘實踐隊來到了銅閘鎮長崗村,對長崗村兩位村書記以及前任村書記王啟志進行了訪問,并于下午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含山革命烈士紀念館。隊員們不僅對長崗村搬遷歷程、振興現狀、未來規劃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還進一步探尋了含山縣發展背后的紅色文化基因,了解了革命烈士為民族獨立、國家解放所做出的貢獻。
村落搬遷面貌改,鄉村振興譜新篇

上午,實踐隊首先來到了銅閘鎮人民政府,在向相關人員遞交了介紹信后,順利與長崗村村委取得了聯系。得到了受訪者的相關信息,實踐隊馬不停蹄地前往長崗村村委辦公處并對長崗村村書記陳季進行了采訪。
緊扣實踐主題,隊員首先就凌家灘遺址建設過程中的村落搬遷問題進行了提問。陳書記從住房結構變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兩方面向隊員們闡述了村落搬遷的影響,“大部分搬遷后的村莊已經建成了水泥路,甚至有的是柏油路。路燈的安裝已經普及,村民晚上的散步與出行是極為方便。村落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污水問題也得到了妥善解決。”談及村落搬遷后的可喜變化,陳書記眼中滿是欣慰之情。
此外,隊員們還了解到了長崗村的收入來源和產業結構,對于長崗村的發展現狀有了初步掌握。在此基礎上,陳書記也對長崗村繼續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規劃進行了舉例,如下半年繼續完成三條道路的硬化,對黑臭水溝進行治理,改善旱廁和醫療報銷等。最后,陳書記也向隊員們分析了長崗村鄉村振興工作的困難、簡述了長崗村未來的發展規劃。隊員們積極向陳書記進行提問并認真記錄,現場氣氛活躍。
最后,隊員們也對原長崗村書記金善會書記進行了簡短的采訪,作為進一步了解長崗村發展的資料補充。
一腔熱血為人民,矢志不渝踐初心

下午,隊員們拜訪了銅閘鎮長崗村原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中國好人”王啟志。從他的事跡中,隊員們深深感受到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本色,進一步認識到了共產黨員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2011年,長崗村內聞名全國的凌家灘古遺址啟動保護和開發建設,需征地拆遷和村民搬遷。離開故土,群眾感情上一時難以接受,征遷工作難度很大。王啟志不分白天黑夜,進村入戶宣傳政策,一遍遍動員群眾,甚至積勞成疾,患上了結腸癌。然而,他仍然不肯休息,幾年間,王啟志靠雙腳跑著解決村里的大事小事、村民的愁事難事,籌集了200多萬元資金,先后修通2條1.6公里長的水泥路,2條4.5公里的砂石路,疏通3條10公里的河道,整治4000多畝的農田…
“作為一名黨員干部,一定要帶著真情為村民辦好事、解難事,脫離這一條,就是忘本變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王啟志同志始終堅持為人民群眾辦實事,事無大小,都要不遺余力。村官不大,但小節不小。談到工作原則,王啟志說:“壞一次規矩,就留下一個污點;躲一次困難,就失去一片人心。”正是憑著這種本分、踏實、清白的做人本色,王啟志贏得了全體村民的擁護。
此次采訪,王啟志不僅向隊員們介紹了長崗村搬遷的具體工作過程,還從一名共產黨員的角度出發,談到了自己的入黨經歷以及老班長的事跡,并表示自己仍然會矢志不渝地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無愧于共產黨員這個身份。
隊員們被王啟志同志的事跡深深打動,紛紛表示自己也要努力學習,不懈奮斗,早日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去。
紅色基因代代傳,保家衛國志不移

最后一個目的地,隊員們來到了含山革命烈士紀念館。
銅閘鎮歷來文明昌盛,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優秀人物層出不窮,王再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通過講解員的生動講解,隊員們認真了解王再生同志參加蕪湖的五四運動,投身學運,在南京和上海從事工人運動,成為鐵路工人運動領袖,領導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的傳奇一生。同時,對王再生同志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堅持不出賣組織,不出賣同志,不出賣自己的靈魂,英勇犧牲的事跡,隊員們也受到了深深震撼和折服。
隨后,隊員們認真參觀了含山縣革命先烈事跡陳列室的實物展示和圖片展示,身臨其境地感受老一輩革命者的崢嶸歲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一天的調研結束,隊員們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