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內關于黃河文化主要分為三層,以“縱覽黃河、感知東營”為展陳主題,包括“中華母親河”“魅力黃河口”兩個板塊,分為壯美黃河、四季如歌、滄桑迭變、印象東營、勝利之歌等多個展廳,通過多種方式向團隊成員展示著黃河流域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
展廳第一層介紹了黃河的源頭以及歷史變遷,展現了黃河流經各區域形成的歷史文化,包括地形地勢特色、民俗風情、重要建筑以及重要歷史典故等,其中地上懸河立體沙盤向團隊成員展示了地上懸河的形成原理,對之后關于黃河生態的實踐開展有所幫助。
展廳第二層展現了黃河流域及沿黃地區滄海桑田的迭變歷程,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朝代更迭、盛世繁榮到民族融合,展廳內還展現了生產工具、興修水利、紡織技術、陶瓷技術、四大發明等文明結晶。團隊成員參觀了歷代治河機構和水利工程,展廳展示了古代治黃事跡,如大禹治水、西漢王景的疏堵結合、明代潘季馴的束水攻沙等,對于團隊關于黃河生態的社會實踐起到了借鑒意義。
展廳第三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文化遺產保護的美好祝愿,“勝利之歌”展廳講述了油田的開采過程,從地質勘探、九二三廠到開采的艱苦環境,直至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誕生,向我們展示了一代又一代人民頑強不屈的奮斗進程,從油田開采、城市舊影、道路交通、商業人文、鄉村變遷中展現了東營的發展。
文化館沿著黃河的歷史腳步,緊扣黃河文化這一主題,再現黃河流域的歷史人文、發展足跡,讓團隊成員在感慨黃河文明博大精深的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從前輩手中拿過接力棒,在借鑒的基礎上創新,保護黃河生態、促進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信念。
之后團隊成員前往農業技術創新中心、示范區稅務局和農業測試驗證平臺,進一步了解黃河三角洲農業技術發展的新方向。團隊成員前往鹽堿地農業研究生培養基地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了耐鹽堿高油酸花生育種試驗、耐鹽堿牧草混播試驗等田區,為之后黃河鹽堿地的作物種植研究提供了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