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之十:“已插棘針樊筍徑,更鋪漁網蓋櫻桃。”《清史稿·循吏傳三·姚柬之》:“一日,涂遇持火槍者,結隊行,望見官至,悉沒水中,命以漁網取之。”作為村里的文化遺產,手工編制漁網承載的不僅是生活在村落一代代人的記憶,更見證了釣魚嘴村風貌的時代變遷,是屬于釣魚嘴村和村民的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實踐隊走進釣魚嘴村,村里處處都能見到正在編織漁網的村民。實踐隊員來到世代居住在此處的張叔叔家中,張叔叔正坐在院中編織漁網。板線穿橫,爬滿皺紋的雙手卻絲毫不減利索之態,不一會便織好一片漁網。認真觀察,在實踐隊員的詢問下,張叔叔開始介紹起這釣魚嘴村發家致富的“寶貝”。

通過張叔叔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這一帶的漁網大致分成三個種類,第一種也是最常用的一種,就是張叔叔正在編的,叫拉網,是一種大網。網片基本都有十余米,兩邊各系長綆。捕撈時,將一端繩綆拴在岸邊,然后用舢舨裝著網和另一端帶繩綆,在海面上撒網后拉繩綆上岸。拉網時,人們在岸邊站成兩排,喊著號子,迅速把網收攏,當地人稱之為“見網”,最能體現漁民齊心合力的精神。常用的還有流網和粘網。流網,當地又叫做“扎網”,是由網片和芒子等組成的。芒子就是一個細竹竿,上面系著紅綠小旗作標志,下面裝一個大的浮標。捕魚時,要先下一個芒子,然后再下一片或幾片網,使每一個芒子都和網片連接,網片和芒子在海中形成網墻,魚游至此就會扎在網上,以便捕魚。粘網,說的就是不明顯的網片。魚蝦撞進網眼兒里無法動彈,形象的比喻為“粘”在網上。張叔叔還說村里在冬季為了改善生活,常常在野地里放上粘網,用來捕捉一些野鳥之類的。實踐隊員發現編制漁網還能有這么多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便也打算嘗試著編織漁網。在張叔叔細心指導下,實踐隊員們也體驗到了制作漁網的艱辛和滿足。
在編織漁網的過程中,張叔叔熱情地與實踐隊員們講解了村里近年來的變化。編制漁網一般是漁民休漁期的主要工作,村里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靠平時的水產養殖和售賣。鄉村振興,國家政策扶持漁民,這里也漸漸發展成旅游水產一體化的生態園區,讓村民們用自己的雙手發家致富,社區街道也幫助宣傳,現在來這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張叔叔家也是這樣一點點富起來的。

最后,實踐隊員們和張叔叔合影留念,編織漁網艱苦奮斗的故事和熱情永繞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