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關于黨的二十大背景下鄉村振興的探索與調研
所在學校:安徽新華學院
指導教師: 邵偉偉 史明雪
作者: 劉濤 董世杰 孫磊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大學生參與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在黨的二十大背景下為加深對農村發展的了解,提高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使青年更加信心滿懷地緊跟黨的核心、人民領袖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所進行的一次社會調研。通過拜訪村民、交談和走訪村委會了解情況,認識到宋橋村在政策和資源的支持下取得了明顯的變化和進步。
關鍵詞: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 留守兒童 發展成就
第一部分:緒論
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盡管在一系列強農、富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但很多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是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后對農村發展戰略的再提升。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求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各項涉農經濟制度,而且注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有效推動鄉村發展、農民致富。引導和幫助安徽新華學院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投身強國偉業,在艱苦奮斗中磨練意志品格。安徽新華學院電智學院“引路者”志愿服務隊再次出發,前往六安市霍邱縣三流鄉宋橋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一、選題背景
(一)中國鄉村面臨衰落的客觀事實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經歷了一場激烈的變化,尤其是西部地區,鄉村衰落是一個不爭的客觀事實。改革開放使我們獲得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創造了人間奇跡,同時也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和自然風貌。尤其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種地的人越來越少,農業產業開始衰退,鄉村經濟停滯不前。由此出現了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兒童村和貧困村。
(二)城鄉發展不平衡尤為明顯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是在鄉村最為突出,多數鄉村日益凋敝,城鄉二元制結構尚未完全破除,城鄉發展差距依然較大,鄉村地區的人口流失問題依然嚴峻,農產品供需、農業供給質量、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環境、農村黨建等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改善強化,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三)社會和諧統籌發展需要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糧食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新步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民生全面改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顯著加強,農民獲得感顯著提升,農村社會穩定和諧,這些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建設社會現代強國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是基于我國社會現階段發展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是符合我國全面實現小康,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而明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客觀要求。黨中央連續15年發布農業相關的“中央一號文件”并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鼓勵扶持幫助鄉村地區的發展振興,足以體現國家對于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和國家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選題目的和意義
中央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我國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三農”問題。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重構中國鄉土文化的重大舉措,也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戰略。
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歷來是國家安全的根本。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糧食生產這一農業生產的核心成為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使農業大發展、糧食大豐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是回歸并超越鄉土中國,中國本質上是一個鄉土性的農業國,農業國其文化的根基就在于鄉土,而村落則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振興鄉村的本質,便是回歸鄉土中國,同時在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超越鄉土中國。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沿著正確方向把這盤大棋走好,必須規劃先行,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按照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國家和省市鄉村振興規劃為依據,牢牢把握“五個振興”的要求,立足霍邱縣農業農村工作實際,對我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階段性謀劃,確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定位和工作思路,確保鄉村振興開好局、起好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霍邱縣《規劃》編制工作主要從以下七個方面來把握:一是更加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更加突出產業加快發展;三是更加突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四是更加突出獨具特色的霍邱縣鄉村文化;五是更加突出現代鄉村治理;六是更加突出人才隊伍建設;七是更加突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第二部分:研究調查
一、調查目的
(一)了解當地政府是如何根據當地實況來進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
(二)了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農村的經濟發展及生活水平的變化
(三)做好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工作,實地考察鄉村振興方案在農村的實施現況
二、調查方法
(一)調查訪談法
通過街坊,從當地的住戶商戶了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當地經濟的發展及生活水平是否提高
(二)實地觀察法
通過走訪當地農戶與合作社,了解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政府項目資金的投入,農戶自身的生活狀況以及合作社的發展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經濟發展
(三)問卷調研法
經過問卷調研,走訪調查了解自黨的二十大以來,當地農戶對黨的最新政策,惠民福祉的學習程度
三、調研內容
(一)街坊——回看家鄉二十年
問: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您覺得三流鄉最大的變化是?
答:在群眾眼里,鄉村振興讓他們看到的是人居環境的改善,看到是收入的增加。在基層干部眼里,更是看到了鄉村振興實施以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我們看到了產業發展的機遇、村支兩委的團結、老百姓之間的團結,村支兩委和老百姓之間的和諧,也看到了鄉村的變化。搭上鄉村振興這一班車,老百姓有干勁,鄉村變得更美麗,生態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我們明顯的感受到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實現。
問:您認為當代年輕人,能為三流鄉的鄉村振興事業做些什么呢?
答:習主席說過青年人應該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獻國家。青年人當響應號召,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同時,各級政府也應加強重視,出臺有利政策,激勵更多青年人在鄉村這個廣闊天地大施所能,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二)調研
1、參觀龍蝦養殖基地
安徽新華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引路者”志愿服務隊前往六安市霍邱縣三流鄉宋橋村龍蝦養殖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團隊通過走訪調查、采訪記錄等方式深入了解當地養殖業的發展情況。
“引路者”團隊走訪的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養殖基地位于三流鄉宋橋村代曹組,共有專業養蝦池200余畝,年產量60噸,主要銷往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合作社的成立不僅保證了周邊群眾增收還帶動全村龍蝦養殖發展。
三流鄉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中南部,濱臨秀美的城東湖西岸,淡水資源豐富,轄10個行政村、4.16萬人,確權耕地 10.56萬畝,是典型的生態農業鄉鎮。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三流鄉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廣稻田蝦輪作模式,通過稻蝦綜合種養進行結構調整,創下了一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范例,走出了一條綠色、集約、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目前,三流鄉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8.78萬畝,78.6%的農戶開展稻蝦漁綜合種養,是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最大的鄉鎮,也是“中國生態稻蝦第一縣”霍邱縣的主產地和發源地。三流鄉的名字來自大別山區的汲河、灃東干渠等三條河流在此匯聚,流入該鄉東邊的城東湖,故取名“三流鄉”。清澈的大別山剮水在三流交匯進入城東湖入淮河,豐富優質的淡水資源托起了火紅的稻蝦產業,可以說是“三流歸一流龍蝦成主流,稻田養龍蝦脫貧千萬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三流鄉小龍蝦產量達9448噸,是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最大的鄉鎮,被省水產學會、省漁業協會評為“安徽龍蝦第一鄉”。霍邱縣三流鄉微溝平板式稻蝦輪作“三流模式”具有坑溝少不與糧爭地、上市早效益高、投入少成本低、避開高溫病害少等特點,堅持走綠色發展、品牌化、規模化、可持續性發展之路,受到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和國內水稻、水產專家的好評。三流鄉原生態稻蝦種養模式在第四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中榮獲三等獎,并在全省推廣、全國推介。產業興旺發展才能促進脫貧致富,走好產業發展道路才能更好實現鄉村振興。三流鄉致力于發展特色稻蝦綜合種養模式,把三流龍蝦產業做大做強,有力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2、基層連線,共鐫曙光
安徽新華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引路者”志愿服務隊前往六安市霍邱縣三流鄉宋橋村村委會,與駐村干部親切交談,了解到村委會為促進三流鄉宋橋村發展所做的一系列措施,緊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目標,提出三項精準有效、務實管用舉措,著力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強化黨建引領。在鄉村振興專職工作人員選拔上精準發力,筑牢黨組織基層戰斗堡壘。已組建3支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結合村級換屆選舉,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打造了一支作風實、戰斗力強的鄉村振興駐村幫扶隊伍。美化人居環境。三流鄉始終將生態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落腳點,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結合大排查工作及時發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死角,組織動員鄉村兩級干部清理道路兩旁、房前屋后垃圾,抓好秸稈禁燒,發動群眾做好改廁工作。
3、繁星聚海,創藝折影
安徽新華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引路者”志愿服務隊與霍邱縣三流鄉宋橋村的留守兒童們親切交流,帶領孩子們進行了手工創作,學習如何疊千紙鶴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
在村民會議室開展了以“安全無小事,水安共守護”為主題的防溺水教育宣講,孩子們在宣講中積極與志愿者們互動,表現出了對志愿者們的歡迎和對防溺水的重視。最后在孩子們一幅幅的藝術創作中,本次交流落下帷幕。
4、訪聚百強鄉鎮,擎畫振興藍圖
安徽新華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引路者”志愿服務隊實地走訪了霍邱縣三流鄉宋橋村村民,對當地居民進行了安全感和滿意度調查,在和村民的交流中了解了在以黨的二十大背景下,當代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滿足,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充滿信心。
政策建議
(一)迅速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撐,把大力發展農村產業和農村現代化放在首位。推動農村產業鏈升級,以“綠色生態”為核心加快形成“產地生態、產品綠色、產業融合、產出高效”,支持鼓勵農民創業就業,夯實農民增收致富的基礎。
(二)著力推進美麗鄉村的建設。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整治,建立鄉村田園綜合體、村落風景區、文明風情小鎮、旅游示范鄉鎮,讓美麗鄉村不僅成為農民的幸福家園,更是市民養生養老的生態樂園。
(三)著力推進鄉村文化復興。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源頭”,是農耕文明的縮影。加強農村文化教育,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推動鄉風文明的傳播。
(四)著力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結合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鄉村治理體系,在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和新辦法的同時,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的干部的培養、配備、使用,發揮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形成共建共享的鄉村治理新秩序。
鄉村振興實現農民致富之路。要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地向鄉村流動。以促進人的流動為例,鄉村振興,人才是最大的短板。因此,政府可以指定財政、社會保障等激勵政策,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鼓勵鄉村出身的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回鄉創業興業。
第三部分:社會現狀
近年來,三流鄉先后開展脫貧及邊緣易致貧人口穩崗就業摸底、脫貧攻堅檔案管理、脫貧戶分類管理、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脫貧攻堅成果大排查、集中排查暨動態監測幫扶、鄉村振興怎么干大討論等具體工作,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致力于鄉村振興。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以完善基礎設施為重點,加快補齊水、電、污染處理設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短板。持續加快農村飲水工程建設,逐步完善農村電網設施,有序推進農村路渠硬化改造。不斷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著力改善廣大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主動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切實保障群眾根本利益,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產業發展不斷壯大。充分利用三流鄉有利條件,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蓄力鄉村振興。優化運營“稻蝦輪作”模式實行標準化生產,打造綠色優質農產品;充分根據各村資源發展的優勢布局,謀劃水稻養殖產業;優先發展糧食產業,利用種糧大戶的資源集約化優勢培植優質稻種;實行“土地流轉”集中管理,轉變傳統經營方式,抓好連片規模化經營高效農業試點,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形成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充分利用農業合作社,大棚種植基地等優質企業的帶動幫扶效益,廣泛吸收村民就地就近實現就業。 人居環境穩步提升。統籌推進農村改廁、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組織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充分利用網格化管理和村村通廣播,加強宣傳發動,突出重點進行大力整治,全面整治商鋪占道經營、房前屋后亂堆亂放等問題。積極動員鎮村公益崗位員工參與道路清潔行動,全鎮上下形成“干部帶頭、群眾參與”的良好氛圍,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干凈整潔村居環境的所期所盼。
第四部分:調研研究小結
一、在對養殖場老板的采訪中我們學習到了一名新時代的奮斗者抓住時代機遇,進行自我創新,保護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使得自己的事業蓬勃發展。帶動家鄉經濟。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也應向這位老板學習,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努力奮斗,抓住機遇,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大學生“三下鄉”,有利于了解民情體察農村生活的艱辛。從而培養了我們大學生對農民的感情,只有對農民和農村有了感情,才能讓我們大學生和農民的心貼的更近,才能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才能真正的樹立為“三農”服務的意識,才能更好的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真正的實現我們社會的和諧。
三、大學生“三下鄉”,有利于增長才干,磨煉品格和意志。通過下鄉所開展的活動,從而使我們處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分析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活動中通過和其他人的交流,使我們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可以借鑒他們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使自己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當代農機.2023.
[2]鄭有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探索形成及其意義.教學與研究.2023.
[3]胡宇.融媒時代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媒體融合新觀察.2022.
[4]謝妮.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圖片發自中青校園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