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實踐調查的內容為了解各個年齡段對于是否有燃放煙花爆竹這一意愿的調查并宣傳安全環保相關知識。在本次實踐調查中,各個年齡段對是否有燃放煙花爆竹意愿的這一調查統計結果的總結歸納,發現除了安全環保意識較為淡薄之外,更重要的影響因素為中國傳統思想、習俗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中國人血脈里根植著對傳統對習俗的一種可以成為“固執”的執著,也從中折射出中國人民的儀式獲得感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關鍵詞
傳統儀式獲得感安全環保意識
燃放煙花爆竹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爆竹為中國特產,也稱“爆仗”、“炮仗”、“鞭炮”。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爆竹。現在我們一般都認為放爆竹可以營造出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朔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荊楚歲時記》載:“正月 作文 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放爆竹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晚上在山上居住,要準備許多食物,還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而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火也不怕山,這動物叫山臊,人們便點燃竹子把它趕跑。逢年過節燃放煙花爆竹是我們慶祝節日的傳統,特別是在春節這樣的日子,燃放煙花爆竹更是慶祝節日的重要一環。“爆竹聲中一歲除”是我們對春節的最深刻的記憶了。春節離不開年獸的傳說,一個叫做“年”的怪獸會在除夕吞噬牲畜傷害百姓,所以每到除夕夜人們就要躲避年獸。有一次年看到一戶人家燭火通明,門口貼著大紅紙,便想要進入。然而在快進入門口時突然聽到院子里面傳出噼里啪啦的響聲,年不敢靠近于是跑走了。至此之后除夕這一天貼紅對聯,除夕夜燈火通明,燃放煙花爆竹的傳統就流傳了下來。不過這也僅僅是一個傳說,燃放煙花爆竹也只是在火藥發明以后才興起的,北宋初年火藥技術才比較完善,宋朝建立之初距今也不過一千多年,可是燃放煙花爆竹的歷史卻有兩千多年。最早人們過年燃放的不是煙花,而是爆竹。民俗學認為,爆竹起源于先秦時期已存在的“爆祭”活動。《周禮·春官》篇中記載“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實就是燒,“爆竹”的意思就是燃燒竹子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竹子因為竹腔內受熱而爆裂從而發出巨響。到了北宋時期,因為火藥的發明,民間開始出現點燃用卷紙包裹著火藥的燃放物,來代替爆竹的活動,燃放煙花成為人們過年重要的活動。到了北宋末年,人們在生產中又發現在火藥燃放物內加入不同的金屬粉一起燃燒,會呈現出五彩斑斕的火花顏色。再加上從漢代以來的“吐火”的幻術,宋朝關于煙花的花色品類就更多了,可以說達到一個較高水平。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曾這樣記載南宋孝宗皇帝觀看煙火的盛況:“宮漏既深,始宣放煙火百余架,于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而駕始還矣。”在當時的達官巨賈中,集中放鞭炮,甚至通宵放煙花的大有人在。正是因為煙花絢麗多彩的顏色,放煙花逐漸“娛樂化”,驅邪的作用逐漸弱化,演變成節日慶祝。元明清時期,燃放煙花爆竹更是逢年過節不可或缺的傳統活動。燃放煙花爆竹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人們通過這個活動來讓春節更熱鬧,有著濃濃的年味兒。放鞭炮有辭舊迎新的意寓,也代表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的發展,人口的不斷膨脹,自然凈化能力的減弱,燃放煙花爆竹對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是極大的隱患,是對自然環境不可逆的破壞。燃放煙花爆竹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害氣體、各種金屬氧化物的粉塵、細顆粒物(PM2.5),同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刺激性和腐蝕性極強的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硫進入大氣層后,氧化為硫酸,在云中形成酸雨,能強烈腐蝕建筑物,使土壤營養遭到破壞,導致農作物減產。燃放鞭炮的噪聲高達135分貝,遠遠超過人的聽覺范圍和耐受限度。它不僅會損害我們的聽力,還會損害人的心血管系統。燃放時發出的突然巨響容易使人受到驚嚇,對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這種驚嚇很可能導致十分嚴重的后果。大量燃放時,如果適逢無風或低氣壓的天氣,有害氣體一時無法飄散,就會強烈地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經過整理全世界1000多個相關研究報告后得出了“空氣污染致癌”這個結論,同時也明確把空氣顆粒物(包括PM2.5)列為一級致癌物。特別是冬季在城區,環境干燥、建筑較高,人口密集,高空煙花等的燃放極易引發火災,直接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燃入煙花爆竹如果操作不當或者因為產品質量不合格等方面的原因,爆炸時易造成身體傷害事故。
燃放煙花爆竹是傳統習俗的傳承,但也要根據社會的變化發展來進行取舍,要完全使民眾放棄燃放煙花爆竹的意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能單單出臺禁放政策,還要從根上改變民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