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杰辰
2022年7月25日,山東科技大學“精益求精”能源護河團隊同濱州學院附屬小學2019級7中隊的孩子們一起,來到黃河樓下,在黃鶴樓開展有聲有色生動形象的社會實踐,活化了黃河文化宣傳和教育的場景,探索濱州治理黃河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傳承經驗。
本次活動由“精益求精”能源護河團隊濱州分隊朱安琪、孫浩、陳楊楊、石建龍、陳東祺、王杰辰、張鵬、吳曉瞳、祁帥東、武恒等團隊成員有序組織,團隊的實踐地點定于黃河樓。黃河樓集觀光旅游、黃河文化展示、書畫工藝品展銷多種文化和經濟功能于一體,是濱州乃至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地標性建筑。黃河樓主體建筑11層,高79.1米,總建筑面積為9207平方米。設計了9個明層,9重古建筑帶斗拱起翹的屋檐,寓意黃河99道彎,流經9個省市自治區,在山東流經9個市。
濱州學院附屬小學的孩子們在團隊的有序安排下,首先來到頂樓,站在樓上,北可覽主城區風貌,南可觀黃河穿城而過,欣賞了地上懸河穿城而過的靚麗景色。
接著,孩子們從11層自上而下步行游覽,通過參與體驗多樣的互動形式與聲光電各類高科技展項,參觀回顧新中國人民治黃、害河變幸福河取得的偉大壯舉。
行至在黃河樓第八層“歷史黃河”展廳時,團隊成員了解到,雄踞黃河下游的濱州市,歷史悠久,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黃河治理一直是中華民族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千古命題和興邦安民之大事。這里記錄了黃河聞名于世的重大改道6次。我們通過疊加的半透明展屏,了解了歷代黃河河道變遷的過程。
黃河孕育城市,城市保護黃河,這是黃河樓第5層是“生態黃河”展廳表達的主題。展廳設置有以“水孕萬物 自然天成”為主題的沉浸式生態體驗空間、黃河騎行體驗互動展項和生態修復慢直播。濱州始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黃河沿線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決守牢黃河生態“底色”。
黃河樓第3層沉浸式場景非遺民俗體驗區吸引住了小隊成員與孩子們的腳步。胡集書會、呂劇、剪紙、草柳編等獨居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遺產吸引孩子們駐足流連爭先體驗。黃河樓利用場景復原結合多媒體影像等展示手段,多元地展示帶有濱州特色的非遺文化以及地方民俗。團隊通過走進濱州的黃河文化,感受到傳統黃河文化與現代生態文明的和諧。在黃河文化的浸潤下,非物質文化形態活躍在人民的生活里,凝聚著濱州人民的想象力、創造力,散發著濃厚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
最后,通過講解員介紹講解,團隊成員了解到濱州市對黃河的保護行動。近年來,濱州通過對沿黃生態治理,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成立了省級地質公園1處,濕地公園17處,森林公園4處以及自然保護區3處。除此之外,濱州市利用多次水土保持工程,形成了具備“輸水蓄水、塵沙凈水、生態保護”三位一體的水利型人工濕地,穩定的生態系統有利于很多珍稀物種在此繁衍,進而維持生態平衡。
在這里,團隊帶領濱州學院附屬小學的學生感受到了濱州獨樹一幟的黃河文化以及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的家鄉故事。孩子們同樣感悟著黃河的文化,深受啟迪,對母親河的熱愛之情逐漸融入血液。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最美的成長在遠方。這一次社會實踐,讓生長在黃河岸邊的小隊成員與新一代的孩子們更好地了解黃河文化,保護黃河文化,繼承和發揚黃河文化,進而更好地感受家鄉的美麗變化和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圖:張鵬,朱安琪
校對:袁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