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不會全額退款、全國名師指導……”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擇培訓機構的時候,大多沖著廣告上宣傳的“名師培訓”等華麗頭銜。然而,下半年開學以來,瑞安工商局卻不斷接到市民投訴,聲稱所謂“名師”多是名不副實。對此,工商部門發布消費警示:教育培訓勿輕信“名師指導”、“學不會全額退款”等承諾。
今年9月,市民林女士幫兒子報了一英語補習班,補習機構聲稱是名師指導,如果成績沒提高可以全額退款,于是,林女士爽快地交了14780元的學費。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補習之后,林女士兒子的英語成績非但沒有“提高”,反而有了下滑的趨勢。
通過和多位家長的調查了解,林女士發現,原來這家培訓機構就是“王婆賣瓜”,所謂“名師”多為高校學生兼職。因此,李女士立即停止了課程并要求退費,但該培訓機構卻拒絕退款,無奈之下,李女士只好向工商部門投訴。
工商部門通過調查并綜合此類投訴發現,不少培訓班的確存在以“名師”概念吸引家長報名的現象。“相比較授課時間、課程安排等,‘名師’的概念很難確定下來。而培訓機構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在廣告宣傳、招生簡章中大量使用這一概念。”
工商部門表示,由于培訓機構常以培訓老師是在校老師為由,不方便將名字寫在合同中或者招生簡章上,因此消費者在產生糾紛或者維權時很難拿出證據,相關“名師”的教育維權也成為難點。針對此現象,瑞安工商局提醒消費者選擇教育培訓班要三看:
一看證件。消費者在選擇培訓機構的時候一定要確認該機構具備培訓資格,查閱《非學歷教育資格證》、《營業執照》等證件,謹防黑班。
二看硬件。不要盲目聽信宣傳,要對教學場地、師資力量等進行親自了解。不少家長反映,有些培訓場地簡陋,有的師資力量不足,實則是自己組織一些教師兼職或社會招聘工作人員進行培訓。
三看合同。要簽訂合同,留心霸王條約。消費者一定要和培訓機構在合同或協議中將學習內容、授課教師、退款條件、違約責任等在合同上明確標出,以備日后發生糾紛時有證可依。
作者:兼職企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