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氏宗祠又名至德堂,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距今約有500多年歷史。祠堂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平面為五開間三進兩明堂,層層升高,意為步步高升。斗拱飛檐之間,石柱瓦墻之隙,宗祠氣派宏偉、莊重嚴肅之感油然而生。
在吳小蘭的介紹下,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吳氏家族的先人事跡、發展歷程。歷代吳氏子孫崇尚讀書,精進技藝,“工匠精神”代代傳承。在過去,村民們學習彈棉花、做篾席、做木工、做泥水匠,技藝傳家;在現代,年輕人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職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各個領域為國家工程建設、城鄉規劃設計發熱,也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助力。村里走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深耕建筑行業的吳土良、建筑設計師吳旭平等在內的一批批新時代工匠。
走訪的第二站是龍山廟。龍山廟為吳氏家廟,位于村東北角,相傳是皇帝為表彰吳氏先人賑災救濟的義舉而建,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每逢農歷年前后,村民都會自發到廟里祭拜,祈求家宅祥和,來年風調雨順。龍山廟寄托著全村村民最樸素的家宅情感。
中和廳是村里辦白事的專用場地,可以說是每一位村民人生的“最后一個停靠站”。像這樣的廳,村里共有三個,另外兩座留耕堂和仁義堂分布在下半村。南樓村在過去算是大姓村,村子占地面積為2平方公里,按照地形錯落切分為上半村和下半村。中和廳位于上半村,是一座三間兩進式徽式建筑,大門及門頭由匠人精雕木刻而成,青瓦白墻、雕梁畫棟。其最近一次修繕由本村吳土良牽頭發起,村民共同集資完成。門廳上篆刻“中和”二字,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題詞,取自《禮記.中庸》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之義,代表南樓人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團隊成員跟隨村干部的腳步參觀了位于村黨群服務中心的鄉賢館,傾聽了包含蘭溪鄉賢陳薇院士,南樓鄉賢吳志強院士等在內的鄉賢故事,真正理解了《論語》中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核心內涵。張貼在鄉賢館中的《發揮鄉賢組織作用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文件引起了團隊成員的注意,成員們認為可以進一步發揮鄉賢力量助力南樓村發展建設,特別是形成鄉賢合力推動農村發展。在參觀完鄉賢館后,大伙由衷感嘆“家鄉不僅是人生成長的重要起點,也是未來反哺建設的情懷坐標。”
與兩委成員的座談交流會在村委大樓二樓會議室召開,除兩委班子部分成員外,會議還邀請了蘭江街道農業分管領導呂英正、殿山工作片主任范曉恒、南樓村村民代表及離鄉年輕人代表參加,座談圍繞鄉村振興主題展開了討論和交流。在團隊指導老師浙交院運輸管理學院副院長吳雪賢介紹了基本情況和調研訴求后,七一村書記蔡躍棠代表村兩委針對村基本情況和農業發展工作進行了簡要概述。殿山工作片主任范曉恒分享了街道下屬里范村鄉賢反哺的典型經驗。蘭江街道黨工委委員呂英正重點介紹了鄉村振興的區域政策及規劃思路,對于下屬村鎮的鄉村振興探索給予了高度的期待。
座談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南樓村過去村集體經濟活躍,棗樹種植和蜜棗加工是村支柱產業,兼帶還發展有蚊香制造、魚塘養殖、果蔬花卉種植等小型產業。據前任村委吳林林介紹,在八十年代,南樓村村集體牽頭辦蜜棗加工廠,幾乎是全村總動員。每年蜜棗加工季為時一個月,多的時候全村開設有十幾家蜜棗加工廠。以1987年為例,其中一家由八家村民湊齊八股開辦,一個月下來,每股收益可以達到一萬元以上,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各家把種植的青棗賣給加工廠,每擔的價格可以賣到180元,也是一個很好的增收渠道,除此之外,十幾家蜜棗加工廠還解決了一大部分村民短期就業的問題。后來因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青棗種植和深加工產業規模不斷縮減,支柱型產業式微,加之外出勞動力流失等原因導致南樓村經濟發展中出現青年勞動力不足等問題,村集體經濟日漸衰弱。
“鄉村振興,關鍵在干,關鍵在人。”團隊成員與街道干部、村委干部就南樓村典型的鄉村振興發展難題展開深入探討,就鄉賢議事、助村發展,挖掘工匠內涵、發揚傳統文化,發展農業經濟,形成鄉村發展造血機制等問題達成了共識。
“敦睦”家訓千年傳承,“匠心”情懷百年鑄就。一代代吳氏兒女生于南樓、長于南樓,與南樓血脈相連,對南樓的發展情懷滿溢、期待無限,南樓發展的新篇章正等待著被重新書寫。浙交院調研團隊將以本次調研為契機,抓住鄉村振興發展機遇期,以南樓特色資源發掘為抓手,整合鄉賢資源,助力鄉村振興設想落地轉化,打造南樓村鄉村發展蘭溪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