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我們交了很多朋友,這些年“失去”了很多人時,我們發(fā)現(xiàn):
三觀一致,可以走到一起。
但是,在彼此相處的過程中,只有踐行“三戒”,才能真正樹立自己的人格魅力,管理好與周圍人的感情。
別再說了
停止說話,也就是“適時保持沉默”。
比起滔滔不絕、出口成章,學會適度沉默的人更有人格魅力。
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去參加一個活動,遇到了一個陌生人。
休息時,大家都在聊天。
在了解了我們的行業(yè)后,對方開始說了很多,話里有各種偏見。
當我試圖張嘴反駁一兩句,暴露他的傲慢時,他自始至終沒有說話,只是眨眨眼阻止了我。
活動結(jié)束后,我私下問他為什么不爭論。
他笑著說:“如果你不同意,就保持沉默。如果對方錯了,留一步。聊天,不要太真實。”
仔細想想,我們經(jīng)常做這樣的事情:
一旦被誤解,你會迫不及待地與之爭論;當你遇到偏見時,你卷起袖子,試圖競爭。
和別人相處,發(fā)現(xiàn)別人的錯誤,習慣性的想改正暴露,眼里容不得半點沙子...
但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習慣于傾聽,不喜歡說話的人,會獲得別人越來越多的信任;
而那些盡力糾正別人,幫助別人“改正錯誤”的人,讓人敬而遠之。
蔡康永在他的《說話的方式》中說:
“把無意義的勝利留給對方,懂得承認失敗的人才會說話。”
所以,與人相處,不在言語上爭高低,才是真正的智者。
這是一種尊重和修養(yǎng)。
別胡說八道了
戒掉說謊,也就是“不要把私事傳下去”。
如果我們說知道沉默是高情商,而不是胡說八道,那就體現(xiàn)了一個人內(nèi)心的修養(yǎng)。
我有一個最好的朋友,她最近和隔壁桌的同事過得很不好。
其實兩個人一直都是志趣相投,所以一開始相處的很好,甚至可以說是姐妹。
但是有一次,我最好的朋友和她丈夫吵架了,所以她把整個事情告訴了隔壁桌的同事。
結(jié)果,幾天后,其他部門的兩個人過來問她:
“是離婚了嗎?”
她很震驚。父母身上的雞毛蒜皮什么時候這么快就傳染給別人了?
我只是非常私下地向我的朋友傾訴。怎么這么快就傳成八卦謠言了?
我一想,就猜到是隔壁桌的“好姐姐”。
從那以后,如果你有事,你最好的朋友會避開她三分,你的感情也會逐漸認同她。
其實很多人向我們吐露心聲的時候,往往是情緒化的,并不代表他們的真實想法。
但是,很多人思維敏捷,張口就不考慮后果,把別人一時的情緒誤認為結(jié)論,轉(zhuǎn)身就攤開了。
最可怕的是,當談到驕傲時,你會在幾分鐘內(nèi)忘記你的狀態(tài)。
不經(jīng)意間用錯詞會讓聽者產(chǎn)生誤解,從而鑄造新的謠言。
所以之前有人打了個比方。他說作為一個男人最好像一個瓶子:
小切口,大肚子。
我把聽到的都咽了下去,吐出來的時候,我瞇起了嘴。
聽別人的私事,不要傳。如果你能堅持自己,做一個瓶子一樣的人,你就能獲得更多的信任。
會說話的人想說話,不會說話的人急著說話。
停止瘋狂
戒掉瘋癲,也就是“控制情緒”。
其實說話重在把握“中庸之道”。
所謂中庸,就是說說夠了就好。沒有個人情緒,沒有過分的貶損言論,沒有添油加醋。
你一定聽過一個故事:
一位學者為一位老太太慶祝生日,他的孩子們高興地邀請他寫賀詞。
書生沒有拒絕,寫道:“這個女人不是人。”老婦人說一句話時,臉上容光煥發(fā)。
“九日,仙歸塵”,由怒轉(zhuǎn)喜。
“所有的孩子都是小偷”,所有的孩子都很驚訝,開始咬牙切齒。
“偷蟠桃獻親人”,結(jié)論出來后,大家都樂在其中。
所以,你用什么詞,怎么形容一件事,都會直接激起別人的情緒。
智者通常的說話方式是“不帶感情地陳述事實”
例如,父母教育孩子:
聰明的父母會注意說服和說服孩子;
但是有些家長注重發(fā)泄個人情緒,粗暴地指責孩子,忘記了出發(fā)點和目的是什么。
比如,夫妻因為家庭瑣事吵架:
有的丈夫懂得如何跳出爭吵,了解妻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從而化解危機;
而一個不會說話的丈夫會在瑣事上和妻子較勁;
所以,我們可以圓熟,不沖動,不盲目,不無知,不輕浮。
控制情緒,好好說話,還有什么不清楚的?
曾經(jīng)有人對我們的五官有過這樣一個有趣的解釋:
為什么我們都有兩只眼睛和兩只耳朵,卻只有一張嘴?
因為,上帝希望我們多聽,多看,少說。
墨子曾對學生的鳥說過這樣一段話:
沒完沒了地說有什么好處?
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它口干舌燥,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
但是公雞在黎明只叫兩三聲。當你聽到烏鴉的叫聲時,你知道天要亮了,所以你要注意它。
說得對總比說得多好。
少說是教育,說是修養(yǎng)。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