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鎮:不要“面子”
畢業于青海民族學院的陳鎮,2009年通過考試,回到出生地夏鎮街道薛莊村當了村黨支部副書記。但出乎鄉親們意料的是,陳鎮卻養起了豬,讓父母覺得很沒面子。
“我是農民的兒子,要給農村帶來財富。”陳鎮丟開“面子”,堅持養豬。沒有養殖經驗,他就購買了養豬的書籍,邊學邊“賣”。經過學習思考,他發現生豬自繁自育可降低養殖風險和成本,他便引進了母豬養殖。
由于受疫病影響,去年養豬虧損了,陳鎮又從銀行貸款6萬元買豬仔,F在養殖場已擁有母豬10頭,育肥豬120余頭,年出欄量400余頭。
最讓陳鎮欣慰的是,現在已有3戶村民跟著他學養豬。
點評:從“象牙塔”到農村,很多大學生村官有諸多不適應,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不適應——做點小事、干點臟活累活就覺得沒面子、“大材小用”。干任何事情只有放平心態、鋪下身子,才能有所為,就像陳鎮這樣。
董珩:在農村扎下深根
高樓鄉鹽店村是微山湖畔一個養魚專業村,但養的多是鯉魚。2004年10月,董珩考上微山縣首批大學生村官,并到鹽店村任村黨支部副書記。
董珩通過考察,發現養殖河蟹、鱖魚等效益更高,就動員村內幾家養殖大戶,合資試養河蟹、鱖魚,當年便贏利8萬元。第二年,他在全村宣傳名、優、特、新的科學養殖模式,并利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教育系統下載養殖技術課件,向養殖戶宣講。目前,全村養殖面積擴大到4000畝,年產值1200萬元。
董珩還帶領村民嘗試種植淺水藕,引進美人紅等優質品種,全村種植淺水藕達2000余畝。為了讓藕賣個好價錢,他又動員種植戶建立了合作社,與壽光、蒼山等地的多家經銷商簽訂了長期銷售合同。今年,董珩、劉明旭、張廣軍等種藕大戶合資成立了湖產品加工公司,搞淺水藕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9月底就可投產運營。
8月23日,談及取得的成就,董珩堅定地說:“如果當初不抱著在農村扎深根的想法,就沒有現在的成績。”
點評:有的大學生村官把農村作為人生的“跳板”,但一定要像董珩那樣立足基層實際,干一番事業,才能“跳”得更高。
李帥:毛遂自薦去創業
8月23日,傅村鎮大學生村官創業園銀河生態養殖項目正在緊張建設,在現場負責技術和施工監管的大學生村官李帥笑著告訴記者:“這個項目的順利實施,有我的一份功勞。”
畢業于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李帥,2009年8月考到傅村鎮楊路口村任村主任助理。“當時對農村工作毫無頭緒,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曾有過心理失衡。今年初,鎮里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園,這給我們極大的鼓勵。”
李帥向鎮里匯報了創業的想法,并到金山墻材有限公司“毛遂自薦”。該公司正在籌劃一個生態養殖項目,聽說李帥是學食品專業的,就熱情地邀請李帥參加。李帥和鎮里的招商分隊一起到外地招商,并爭取到浙江客商投資5000萬元合建銀河生態養殖項目。
這次實踐讓李帥圓了創業夢想。
點評:大學生村官初到農村,面對陌生的環境,難免會一片茫然。這時,如果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融入到工作中,必將有所收獲,農村也會在他們心中從那么遠變成那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