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臺村位于當陽市壩陵街道以東,荊宜高速穿村而過。近年來,該村立足“合作社+農戶+電商”銷售模式,成立當陽市穎凱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吸納貧困戶務工就業、土地有償流轉、幫扶養殖等方式,大力發展龜鱉特種養殖,帶動18戶貧困戶,戶平增收2萬余元。
今年32歲的黃似錦,在一次意外中全身大面積燒傷,喪失勞動能力,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改變家庭的窘迫境況,2015年,經村委會牽線搭橋,黃似錦加入合作社,貸款10萬元購買了種龜,在合作社養殖、孵化、銷售一條龍的跟蹤幫扶下,當年底他便大獲豐收,還清貸款,成功脫貧。
嘗到甜頭的黃似錦,繼續擴大養殖規模,收入連年上漲。去年,他的年收入達到40多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脫貧之星”。
“為了拓展更多銷路,我們投資200萬元新建了電商大樓,支持大學生和返鄉青年通過直播帶貨,為電商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童臺村黨支部書記童承權介紹說,2020年,該村依靠龜鱉特種養殖創下近3億元產值,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
產業找得準,增收步子穩。童臺村村民憑借著“龜靠山”脫貧增收,在相隔不遠的兩河鎮,魚腥草正成為當地人民的致富草。
走進兩河鎮群豐村,隨處可見綠油油的魚腥草鋪滿田間地頭……割去葉子,用高壓水槍朝地面不停沖刷,一根根潔白細長的魚腥草,猶如編織的“棉絮”露出地面。
小蔬菜種出高效益,魚腥草已成為當陽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大產業”牛運洪攝
魚腥草全身都是寶,草根可作菜,葉子能入藥,價格高時每斤可賣到6、7元。正田間忙碌的脫貧戶石德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種棉花,畝收入不到2000元,現在種魚腥草,一畝地可收獲草根8000斤、干葉1000多斤,畝收入少說也得2萬多。”
合作社務工+訂單種植,魚腥草產業讓兩河鎮300多戶貧困家庭甩掉“貧困帽”,走上了致富路。如今,該鎮魚腥草種植面積已突破2萬畝,總產值超過5億元。“小草根”變大產業,今年4月25日,兩河鎮被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授予了全國首個“中國魚腥草之鄉”稱號。
近年來,當陽市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堅持“種養結合、主體帶動”的發展思路,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扶貧種植、養殖基地,引導鼓勵農民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增強發展動力,著力構建“產業到村、項目到戶”的特色產業扶貧新格局。
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該市354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以訂單農業、務工就業、入股分紅、土地流轉、收購產品及提供技術和物資等形式,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建立緊密利益聯結。
當陽市玉泉山有機茶園,茶農在線條流暢的綠色茶壟之間采茶。玉泉村著力打造集茶葉采摘、炒茶、品茶、售茶于一體的生態綠色觀光產業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方梓軒攝
民天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實施“五缺五幫”即“缺資金,幫生產資料”、“缺勞動力,幫流轉托管”、“缺市場,幫訂單銷售”、“缺技術,幫培訓指導”、“缺門路,幫就業用工”,帶領282戶貧困戶融入“優質訂單水稻產業鏈”,發展訂單水稻種植面積2000余畝;春泉水產專業合作社帶領社員發展黃顙魚等水產特種養殖,每年完成銷售收入1.2億元,合作社成員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1.8萬元;玉泉街道金沙村紅薯種植大戶王東紅,流轉村民土地,變零散種植為連片規;、機械化種植,產品遠銷加拿大、荷蘭、馬來西亞等國家……一個個特色鮮明的致富主導產業,正形成“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在沮漳大地“開花結果”。
如今在當陽,每一個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都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家實際的發展路徑,有了穩定的生產經營收入或工資性收入,邁向小康生活的步伐鏗鏘有力。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當陽市已建成紅薯、柑橘、蔬菜、藥材、稻蝦等50多個大型特色產業示范基地;擁有農產品“三品一標”55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0個、綠色食品22個、有機食品15個、農產品地理標志8個。全市7200多戶貧困戶實現了產業致富脫貧,特色產業覆蓋率100%,成功挑起了脫貧攻堅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