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他力排來自各方面的干擾,千方百計穩定全村的政治局面。十年里沒有發生派性武斗,班子工作沒有受到沖擊,農業生產安排有序。“農業學大寨”期間,他組織愚公隊治理4公里河灘,造地53畝,建集體窯洞18眼,建起了辦出室,安裝了電磨,成立了供銷社,推廣科學種田。
1972年該村集體儲備糧達到百萬斤,向國家交售儲備糧達60萬斤,用所得4.3萬元資金籌備機井鉆探,成為全縣的紅旗村,受到縣委表彰。他領導培育的優種“常坪紅”谷子在全縣推廣,并參加了廣交會。
1973年6月鉆出了井陘縣西部山區的第一眼深井,井深306米,澆地800畝,被縣委書記刁文學命名為“勝天井”。1981年又投資10萬元,在本村西坡鉆成2號機井,擴澆地600畝。
1984年率先開通了石家莊至本村的客運班車,極大地促進了本村的經濟發展,方便了村民出行。他擔任村支部書記后,在本村成立了廣播站,為農戶安裝了廣播喇叭,購買了電影放映機,建起了舞臺,支持東坡、西坡、坪子三大片恢復了農民業余劇團,為本村建起了新校舍。
他在職20年,為群眾辦了數不盡的好事。1986年他因病退出領導崗位時,集體存款達18萬元。趙善從不沾集體一點便宜,他的晚年生活十分清貧,經常受到領導和社會的幫助。2004年趙善因病去世,終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