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勝各族自治縣立足縣情實際,凝心聚力,如期高質量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貧困群眾走上打生態牌、吃民族飯、賺旅游錢的發展之路。如今的龍勝正以“起步就要提速、開局就要爭先”的奮斗姿態,在“形、實、魂”上下功夫,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認真貫徹落實“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的發展理念,讓鄉村振興扎下“綠色”深根。
平等鎮廣南村有著千年的大糯種植歷史,形成了從種到收、從收到食、從食到娛的一套完整大糯種植文化。近年來,該村依托生態優勢,將大糯作為全村的主導產業,不斷加強大糯種植,與平等、龍坪、平熬等村合力打造1200畝左右的大糯種植基地,并通過廣南村大糯種植合作社、廣南村大糯加工廠、大糯文化傳承展示中心、鼓樓春農業開發公司、融入文化節慶活動等等平臺和手段,加大對大糯的包裝和宣傳,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2020年,廣南村農副產品年產值近100萬元。
“今年春節剛過,就有很多家單位和旅游團包括散客聯系我了,很多時候我們都忙不過來……”馬堤鄉牛頭村村民蘇志雄說,這幾年牛頭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礎設施變好了,環境也好了,游客也多了,2019年,頭腦靈活的蘇志雄將自家的農家院翻修一新,成為村里第一個辦農家樂的人。
產業發展起來了,旅游業態也不斷向好,村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在此基礎上,龍勝將鄉村風貌提升和人居環境改善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切入點,塑造鄉村“形實魂”,把“沿線”與“聯片”結合起來,形成“基本整治+示范帶”模式,逐步塑造富有龍勝特色的鄉村風貌。全縣已對“兩高”沿線928個村屯的1637座房屋風貌改造,截至目前,已完工866個村莊,房屋風貌改造完成1454棟,同時,充分挖掘文化因素,打造苗族、侗族黃土墻青瓦房古香古色的吊腳樓。
當地綜合自然環境、民族特色、旅游資源等要素,把城鎮、旅游景點、重要節點周邊的村莊連片、成區域進行推進,打造新型城鎮化示范鄉鎮和田園綜合體,實現點上有“精品”、線上有“風景”、面上有“形象”。
“一堆堆垃圾被清理干凈,一面面破舊墻體被推倒,一個個廁所被改造……這幾年,我們對建設美麗村莊的愿望是越來越強烈了。現在又吹響了‘三清三拆’的沖鋒號,我們一定不會落后。”村民老韋告訴記者,在村民們的齊心努力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今,鄉村風貌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讓生態龍勝更加宜居宜游,推動著農旅融合等產業蓬勃發展,為全縣鄉村振興和全面小康建設扎下了美麗的“綠色”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