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世的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說,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現代農業是個高科技的農業,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都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農業。的確,農業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用更加先進的生產力,把更多農民從傳統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但受限于傳統心理和習慣性認知,農村苦,農民累,種地憑經驗,吃飯靠老天爺,似乎還是很多人對農業農村的基本印象。想辦法擺脫農民身份,一度被認為是“有出息”的表現。也因此,不少從農村走出去又返鄉創業的當代大學生們放棄城里優渥的工作環境,再度回到祖輩世代務農的村莊,就難免被一些人不理解、不重視,年輕人需要突破這種無形壓力。
從實際效果看,新時代知識青年返鄉,帶來了知識、技術和市場意識,更帶來了未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希望。回到家鄉的“新農人”們,用科學方法進行現代種植和養殖,用無人機等各種現代農業工具實施田間管理,把莊稼種成各種漂亮的圖案,在保證糧食高產基礎上,推廣種植水果和蔬菜,同時展開多種經營,進一步提高畝產效益……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早已超出傳統農業所涵蓋的范圍,是這個時代一個新農人應有的形象和姿態。
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說,新時代中國青年,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未來賦予了他們強農興農的責任。今天,我們的農業農村,在現代化、智能化發展方向上,正在快速突進。但是由于農業人才尚未達到回流的臨界點,導致人才的相對匱乏。廣闊的農村天地需要越來越多的知識青年們一展身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知識青年們回到家鄉,可見農業農村的魅力正在蓄積和增加,相關方面應為他們更好保駕護航,給他們支持,為他們減壓,讓他們放開手腳干出成績。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種了一輩子雜交水稻的袁隆平院士讓無數人擺脫饑餓,也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大國農業人的精神高度。有了這樣的精神指引,我們希望有更多知識青年,回到農村的廣闊天地,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助力鄉村振興,努力改變家鄉面貌,為農業現代化打開一片新天地,也博得人生出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