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旅融合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生態資源綜合利用不充分。生態資源是促進農旅融合的先決條件。問題主要體現在:生態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增值潛力挖掘不夠,市場價值難變現。
二是農村土地利用機制創新不足。土地利用的相關政策是影響農旅融合發展的核心要素。問題主要體現在:集體建設用地總量有限且供給不均衡,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用于發展旅游相關政策尚不明確,宅基地及農民閑置住宅旅游化利用存在障礙,用地性質動態調整路徑不暢。
三是集體經濟市場化水平不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讓農村資源和資產流動起來的重要主體。問題主要體現在:集體經濟發展整體較弱,經營性資產使用效率不高,集體經濟發展政策集成度不夠,三次產業融合受到限制。
關于促進農旅融合,有以下幾個對策建議:
一是創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優質生態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編制生態產品清單,科學評估生態產品的價值,加快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和體制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二是落實農旅融合用地實現機制。擴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范圍,按照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升、布局集中連片、總體保持穩定的原則,允許合理調整永久基本農田,通過利用集約出來的建設用地,擴大農業配套設施使用范圍等措施來發展鄉村旅游。改革完善農旅融合用地管理制度,推動土地差別化管理與引導旅游供給結構調整相結合,借鑒“用地上山”經驗,盡快明晰“點狀供地”路徑,建立健全山坡地開發機制,把荒地、坡地利用起來,實現不用或少用建設指標、不占或少占耕地,帶動旅游經濟、民宿發展。創新鄉村民宿發展土地供給政策,在充分保障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的前提下,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資源。
三是創新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鼓勵鎮村黨組織領辦專業合作社,探索符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法人治理結構,發揮農村土地資產價值,盤活閑置的會堂、廠房、廢棄學校等公共設施,加大涉農財政轉移支付和鄉村旅游投入,制定資金統籌使用政策,允許適度發展農產品體驗式加工、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加強頂層設計,統一建設農旅融合數字化平臺,鼓勵各區差異化發展,集中解決一批制約農旅融合的“卡脖子”問題。